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郁文(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中国近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目录 |
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曾先后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杭府中学(与徐志摩是同学)。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11月就读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2年毕业回国。
虽然修读经济,但留学期间仍阅读不少外小学说,其中以俄国、德小学说居多。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写作小说。1921年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畅述在日本留学时与日本女人的恋爱,轰动当时国内文坛。
1922年回国后,在安庆法政专校教英文,隔年辞职。1923年,担任北京大学讲师,讲授统计学。
1924年,转赴武昌师范大学任教,任职一年。1925年起编辑《洪水》杂志。
1926年与郭沫若一同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年底辞职。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郁为创始会员,不久即退出。同年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仅任教四个月。
1933年由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任浙江省政府参议。
1935年,担任《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之主编。
1936年应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同年11月13日赴日本访问。12月17日离日回国途中,访问台湾,会见杨云萍、黄得时等文化界人士。
抗战初期,郁达夫曾担任《福建民报》副刊主编。1938年举家迁移至武汉,任政治部设计委员、中华全语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曾赴徐州劳军、在各前线参访。同年底,又携眷前往南洋,宣扬抗战。
1938年12月,郁达夫抵新加坡,任《星洲日报》文艺副刊《晨星》、《星洲晚报》文艺副刊《繁星》和《星光画报》文艺版的主编;在星洲日报前后三年,共发表400多篇抗日政论,后经台湾学者秦贤次整理为《郁达夫南洋随笔》、《郁达夫抗战文录》二书( 洪范书店,1978)。
1940年郁达夫成为新加坡南洋学会创建人之一。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行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新加坡失守后,郁达夫至苏门答腊避难。
1942年6月初郁达夫逃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为赵廉,居住在当地华侨蔡承达的房屋,并在当地人协助之下开设酒厂维生。附近地区的日本宪兵队得知赵廉是当地唯一懂日语的华侨后,希望他当翻译。郁达夫不收日军的聘金,但其自愿充当日军翻译一事引起当地人许多误解和不满。
1944年,日军发现他的真正身分。日本投降后不久的某个晚上,郁达夫突然神秘失踪,其失踪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许多人怀疑他被日本宪兵杀人灭口,或被当地抗日民众作为汉奸秘密惩办。虽然日本学者铃木正夫经过研究得出了郁达夫是被日本宪兵下令杀害的结论(专书《苏门答腊的郁达夫》),但由于铃木拒绝公布据说私下承认参与此事之日本宪兵的具体个人资料,所以学术界尚无法将此说法当成定论。郁达夫享年五十岁。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证书。
郁达夫的作品带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创作素材。
其代表作品《沉沦》,即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的悲哀。
刘海粟在《文汇月刊》1985年第8期曾说过:『达夫小说中有一些不纯净的笔墨,是变态心理的产物。』但那是由于生活的环境,报国无门的无奈之下,造成他性格上的复杂与苦闷。
《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离散之前》《薄奠》《迟桂花》
郁达夫亦写游记、散文、政论、文学评论等,其中以游记与写景散文最为闻名。
闻名篇章:《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光慈的晚年》《杭州的八月》《故都的秋》《寂寞的春朝》《春愁》《江南的冬景》《记风雨茅庐》《怀四十岁的志摩》《怀鲁迅》
闻名游记:
《钓台的春昼》《西溪的晴雨》《超山的梅花》《马六甲游记》
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作品包括:
《日记九种》《芜城日记》《回程日记》《沧州日记》(1932年10月6日—10月13日)《水明楼日记》(1932年10月14日—11月10日)《梅雨日记》(1935年6月24日—7月27日)《秋霖日记》(1935年9月1日—9月20日)《冬余日记》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