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成语词典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目录 |
1、「烽火」:《史记.卷四.周本纪》褒姒1>不好笑,幽王2>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3>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注解〕(1) 褒姒:周幽王的宠妃,生卒年不详。褒人所献,姓姒,故称为褒姒。
(2) 幽王:周幽王,姓姬,名宫涅,宣王子,生卒年不详。宠幸褒姒,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废申后而立褒姒,后弟申侯和犬戎攻而杀于骊山之下,在位十一年,諡曰幽。
(3) 烽燧:古代边防用来示警的烟火。白日放烟告警叫烽,夜晚举火告警叫燧。
2、「连天」:《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1>十余丈,瞰临2>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3>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輣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王凤等乞降,不许。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比喻战争接连不断。
<<无>>
兵马倥偬、兵连祸结、狼烟四起
太平盛世、四海昇平、河清海晏、歌舞昇平
烽火连天,内战不止,全国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