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顾命」一辞出于《尚书》中的〈顾命〉及〈康王之诰〉二篇,这两篇经文的内容是互相连贯的:〈顾命〉记载周成王临终前召集大臣,将嗣子钊(周康王)属托于群臣的过程与遗命,〈康王之诰〉则记载嗣子受册命即位的仪节与即位后的诏告。由于内容牵涉王位传承、政权转移等政治仪节,因此历代政权常将〈顾命〉及〈康王之诰〉二篇奉为世代交替时的圭臬。历代经学家对此二篇的研究亦投注相当多的心力,如汉、唐多致力于二篇注释,宋儒多重二篇的仪节义涵,清儒多考证各项仪节及器物,这些学者透过对二篇的诠释,上揣先圣先贤的礼文与礼义,俾能达到经世致用的理念。
〈顾命〉与〈康王之诰〉二篇的解释与应用,关涉到经学与历史上的具体政治。在历史方面,顾命之礼,自周初至清末约三千年,行之不辍,顾命事迹个别记载于史书之中;在经学方面,二千余年来,历代经学家对于〈顾命〉及〈康王之诰〉的研究成果亦十分丰硕,见于各种经学着作之中。因此,顾命礼的研究,是一个兼涉经学与具体政治操作的课题。然而,目前似乎尚无将顾命礼从经学与史学两方面加以研究的专着。因此,本文除检讨历代经学家的意见外,更以正史的资料为主,观察历代顾命礼实施的情形;并检视经学研究对历来王位的传承究竟有多大影响。因而本论文的写作,是学术与政治互动的一个个案。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