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抱朴】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见素抱朴
拼音
xiàn sù bào pǔ
怎么读
【见素抱朴】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素是白色无花的丝布,朴是质实未漆的木块,见素抱朴就是去华取实的意思。语见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圣智创作典章器物、礼乐刑政,使人类文明日盛,繁文缛节与机心智巧也就与日俱增。智巧一出,人民因而作奸犯科,社会秩序紊乱。所以老子认为若能放弃智慧,不事制作,归于自然,则百姓由此得到的好处将百倍于圣智的创作。而且仁义和不仁不义相对,世上若没有父子、兄弟、夫妇彼此不和的情形,也就不必彰显孝子义夫的美德;若无国家昏乱、奸佞横行的情形,也就无所谓忠臣志士的操守。所以老子认为与其为表彰仁义德行,使社会失序、国家昏乱,不如禁绝仁义的美名。因为孝慈原是人类的天性,世人若不慕仁义的美名,虚伪矫作,则孝慈的本性自然恢复。而且运用财货、累积财物,是使别人心生觊觎的原因。若能不用智巧累积财货、不贪权夺利,则盗匪也就无由而生了。所以老子认为圣智、仁义、巧利三者,在建设文明、利用厚生的贡献上,还比不上所造成的灾祸。根据这个道理,唯有去华取实,恢复自然纯朴,使人减少自私贪欲之心,才是追求人类福祉、正本清源之道。
老子此项说法是根据文明进步则道德退化的假说而来,绝圣弃智与绝巧弃利有反智主义与崇尚俭朴的倾向。老子认为人类为了生存,而寻求给养于外物,进而以智力造作利用外物,从而借外物以满足欲望。欲望无止境,而至贪得无厌,不惜以身殉物,是社会从原始素朴的状态进化到文明繁华的状态所致。因此文明愈进步,人类愈益丧失原具的自然本真,也就离道日远。正如老子说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德、仁、义、礼皆是人逐渐远离自然之道而作伪的价值。尤其维系社会阶级、等差亲疏的礼或繁文缛节,更是虚文假套,使人丧失诚挚真性,是一切祸乱的渊薮。至于聪明才智胜过常人的人,容易自作聪明,虚浮不实,甚至聪明反被聪明误,反成为愚昧的人。所以真正有修养的人会笃守自然的朴厚,避免虚伪,保持真实本性,绝不追求外表的浮华。
「见素抱朴」目的在使人「少私寡欲」。老子认为人之所以贪求无厌,多半因为受到外物的引诱与刺激。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第十二章)若是不见可欲者,则心自然安定,不致受到外物的诱惑。「见素抱朴」即在减少心灵欲求的对象,以保持寡欲的境界。至于心智诈伪的发展,斲丧纯仆本真,因而自私自利。「弃智绝巧」使人不以小智小慧胜人,不以竞争谋取个人利益,可以保持少私的境界。老子这种修养功夫是针对人性自私多欲的弊病而说的。反智崇俭、见素抱仆的教育,具有消极净化心灵的作用,实施的原则是避免给予受教者过多的物欲刺激,或不当的诱因。至于积极教育功能的发挥,则需另觅指导原理。
--作者:俞懿娴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且朴
倪朴
俭朴
俭朴
制朴
见兔顾犬
见几而作
见笑大方
见仁见知
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见义不为,是为无勇
见义勇为
热门词语
老成的拼音
口授心传是什么意思
逶迤怎么读
筠有哪些组词
拔的多音字怎么读
没身不忘反义词
用度近义词
张罗殆尽造句
撻的笔顺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