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礼记

拼音

lǐ jì

怎么读

礼记

【礼记】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礼记】 Wiki解释

解释如下:↓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 (中国)|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 汉 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 汉 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 许慎 、 卢植 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

汉景帝时鲁恭王初好治宫室而坏孔子宅,得古《礼》五十七篇于坏壁之中《汉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景十三王传》“鲁恭王余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吴、楚反破后,以孝景前三年徙王鲁。”“恭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移书让太常博士》「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仪礼》相同,《奔丧》、《投壶》见于另外四十篇中,礼家将其录于《礼记》之中,得以流传,而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

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揅经室续集三集》

《礼记》全书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饶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礡、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 (书)|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郭沫若《儒家八派的批判》:“《礼记·礼运》一篇,毫无疑问,便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那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洙泗考信录》考得孔子任大司寇时年五十二岁,此时子游年仅七岁,如何能论“大同小康”之义。,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 (思想)|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篇章


参考资料


来源:教育Wiki

相关词语

偏记 仇池笔记 使西域记 使琉球记 切记 出何典记 出蜀记 乾元序制记 下记 佛记 佛国记 传记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