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此处所列为「高山流水」之典源,提供参考。 #《列子.汤问》伯牙1>善鼓2>琴,锺子期3>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4>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5>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 伯牙:春秋时楚国人,生卒年不详。善鼓琴者,与锺子期为至交。
(2) 鼓:弹奏。
(3) 锺子期:春秋楚国人,生卒年不详。与伯牙为至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听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已无知音,乃毁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4) 峨峨:音ㄜˊ ㄜˊ,高耸的样子。
(5) 洋洋:水势盛大的样子。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高山流水」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高山流水」原形容乐曲的高妙,出自于《列子.汤问》里的一段故事:春秋时楚国的伯牙善于弹琴,每回弹琴时,好友锺子期都能听出他琴音里要表达的心意。有一回他在弹琴时,想要展现的是高山的壮阔,锺子期听了后说:「弹得真好!像泰山般高耸。」又有一次想表达盛大的流水,锺子期就说:「嗯!这琴声有如江河般地壮阔。」每次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伯牙想藉由琴声表达的意念,伯牙十分感动。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此生再也没有人能这样懂得他的音乐了,于是将琴摔坏,终生不再弹琴。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流传后世甚广,因此「知音」一词就用来比喻知心的朋友。而文中「志在登高山」、「志在流水」二语,就被浓缩成「高山流水」,用来形容乐曲的高妙,后来也因这段故事,而用它来比喻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