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强附会】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牵强附会

拼音

qiān qiǎng fù huì

怎么读

牵强附会

【牵强附会】 成语典故解释

解释如下:↓


释义
比喻生拉硬扯,勉强凑合。语本宋.郑樵〈通志总序〉。△「穿凿附会」
典源
宋.郑樵〈通志总序〉(据《通志》引)〈洪范五行传〉者,巫瞽之学也,历代史官皆本之以作〈五行志〉。天地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知,若之何一虫之妖,一物之戾,皆绳之以五行?又若之何晋厉公一视之远,周单公一言之徐,而能关于五行之沴乎?晋申生一衣之偏,郑子臧一冠之异,而能关于五行之沴乎?董仲舒1>以阴阳之学2>倡为此说,本于《春秋》3>,牵合附会。历世史官自愚其心目,俛首4>以受笼罩而欺天下。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灾祥略〉。

(1) 董仲舒:公元前179~104,西汉广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提倡独尊儒术。着有《春秋繁露》等书。
(2) 阴阳之学:根据四时、节气、方位、星象来讲人事吉凶的数术。
(3) 《春秋》: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为编年体史书。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书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称为「十二经」。公羊、谷梁、左氏三家为之作传,称为「春秋三传」。
(4) 俛首:低头。
典故说明
「牵强附会」原作「牵合附会」,典故出自〈通志总序〉。《通志》是宋代郑樵所写的一部讲典章制度的政书,他在该书的序里提到:自然现象变化多端,人间的福祸也都难以测知,人如何能将某些纯属于自然现象的变异,与人世福祸连系起来?且必然视为是福祸降生的症兆呢?然后代史官却都好将此种自然现象与人事变化结合起来解读,西汉时候的董仲舒尤其是如此,如《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鲁襄公)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为礼义将大灭绝之象也。时吴子好勇,使刑人守门,……后阍戕吴子。」对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日有食之」这条资料,董仲舒将「日食」这种自然现象,视为是「礼义将大灭绝之象也」,后来更举出襄公二十九年时,吴子余祭死于守门者之手来加以证明。像这种情形,郑樵即认为是「牵合附会」,没有道理的。后来「牵强附会」这句成语就从这□演变而出,用来指生拉硬扯,勉强凑合的情形。
书证
  • 01.宋.徐总干《易传灯.卷二.其血玄黄》:「易爻以血为象,皆以有所伤为义,非以坎卦为血也。……诸解者以坎为血卦,见诸爻以血为象者,牵强附会。以坎为说,吁亦诬矣!」
  • 02.元.王充耕《读书管见.卷下.三孤贰公弘化》:「传谓吕氏说,谓阴阳之理,□而不变者为道,天地之用,运而无迹者为化。牵强附会,但图对偶亲切耳,而不察实事。」
  • 03.明.蒋冕〈太学生丘君行状〉:「至于今日,其弊滋甚。忽于本而致详于末,舍其大而徒牵强附会,支离决裂,幸其一之偶中,而遂悉神其说焉,不亦大惑乎?」
  • 04.明.甄伟〈西汉通俗演义序〉:「不过因闲居无聊,偶阅《西汉卷》,见其间多牵强附会,支离鄙俚,未足以发明楚汉故事,遂因略以致详,考史以广义。」
  • 05.《孽海花.第一一回》:「后儒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硬把不相干的事物凑合在一起,勉强比附。孽海花˙第十一回:后儒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

来源:成语词典

【牵强附会】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牵强附会】 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相关词语

侨务委员会 停会 儿童学会 保皇会 保国会 保婴会 休会 供花会 全国运动会 全国教育联合会 出会 创立会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