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君子】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士君子
拼音
shì jūn zǐ
怎么读
【士君子】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旧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士。故后以士君子称上流社会的人。《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于房中之间。」唐.孔颖达.正义:「士,州长党正也;君子,谓卿大夫士也。」品德高尚而有学问的人。《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此乃有识者之所叹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来源:辞典修订版
【士君子】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士」、「君子」与「圣人」在荀子学说中是修身治学的三种等级。「士」是修身为学的初阶,泛指立志求学的读书人;「君子」是具备道德品格,足以为民众表率者的通称;「圣人」则指聪明睿智、德行完美、可为天下领袖者,亦即修身为学的最终境界。〔荀子.劝学〕中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解蔽〕篇中进而解释说:「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向是而务士也,类是而几君子也,知之圣人也。」就是说为学止于圣人之道,以其最为完备充足。圣人之道偏及所有人伦事理,王者穷尽所有建制法度,合两者则足以为天下百姓准则。所以学者以圣王为师,以其制为法。效法圣王,求得其原理法则,努力从事者即是士,类似圣王者即是君子,德智兼备者则是圣人。即如〔儒效〕中说:「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也如〔修身〕中所说:「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皆可见荀子以士、君子、圣人为崇法相同理想者之三种不同境界,其中士为初阶,圣人则为终极境界,分论如下。
「士」原为周朝建制后行政人员的最低阶级(余为卿大夫、诸侯、天子),到了春秋时代成为读书受教育者的通称。荀子据时义以「士君子」合称重义轻利、崇法务实的知识分子。在〔不苟〕篇中荀子区分「士」的不同类型:能尊君爱民、通权达变、善于应物的是「通士」:「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应而至,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能不结党营私、蒙上嫉下、公正不阿的是「公士」;「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诚信自持,不掩过饰非的是「直士」:「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实也)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谨言慎行,不妄自尊大的是「悫士」:「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是,若是则可谓憨士矣」。在〔儒效〕篇中则以坚守法纪,不以私害公的为「劲士」:「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在〔劝学〕篇则以不明礼宪却能隆重之的为「法士」,与明白礼宪却不重视遵行的「散儒」相对:「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王霸〕篇更以「守千岁之固」的「信士」(固守信法者)、「贤士」、「能士」足以辅弼明主,成立霸业(王业则赖君子);〔礼论〕篇则以士之进修者为「修士」。总括说来,「士」虽是为学修身的初阶,亦当具备通达、公正、诚信、谨悫、刚劲、贤能种种美德,方足以为霸者佐。
至于「君子」原指「居上位者」,以后衍申为有德者的通称。荀子秉承儒家思想,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具备多种德行:君子首要在「知道」、守道。这里「道」是指人道,礼让忠信,礼义之统。如〔儒效〕中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所道也。」〔乐论〕中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君子能以礼外修其行,以乐内化其心,总而具备诚仁礼义忠信、勤智公勇诸德;〔不苟〕中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君子者,治礼义者也」;〔修身〕中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端悫诚信,拘守而详」、「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荣辱〕中说:「君子者信矣,而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性恶〕中说:「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秩之以绳,是士君子之智也」。由此可知,君子诸德兼备,人格完美,正如〔劝学〕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君子除了道德全备,思辨言辞也极其精审周全。所谓「君子必辩」(参见「兼术」),荀子认为君子必然乐于推广仁道,言辩不穷。在〔非相〕篇中荀子并且区分「圣人之辩」与「士君子之辩」:「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圣人聪明睿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士君子则慎于谋虑,察纳雅言,以持论公正不党,是「士君子之辩」。
君子既然诸德毕全,以公义胜私欲,隆礼义之统,便可辑和群众,成为治法之源。〔君道〕中说:「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械数者,法之流也,非治之源也;君子者,治之原也」。荀子秉承儒家传统「人治」思想,认为治乱系乎为政者,所谓「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为治理国家的原理原则,但有赖人-君子制定之,执行之。因此君子才是真正的治法本源,至于法令规章则是溯源而下的末流。
--作者:俞懿娴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丢面子
丈夫子
丑婆子
丙子
丙丁童子
丕子
乞子
乞养子
份子
你老子
俏样子
俚子
热门词语
待人处世的拼音
上回的意思是什么
锆怎么读
憽有哪些组词
诛的多音字怎么读
囫囵吞枣反义词
迭床架屋近义词
怪话造句
奏的笔顺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