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本】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书院本
拼音
shū yuàn běn
怎么读
【书院本】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清代及清代以前书院刻的书本称之为书院本。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开元6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修书院,13年改称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刻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宋代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多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不少有名学者讲学其间,教学以学习儒家经籍为主。自宋以来,历代书院均从事刊刻图书,其精美完善屡为学者所称道。清顾炎武云:「闻之宋元刻书皆在书院,山长主之,通儒订之,学者则互相易而传布之。故书院之列有三善焉:山长无事而动于校雠,一也;不惜费而工精,二也;板不贮官而易行也,三也」。元世祖入据中原,即诏管内书院有司,禁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侵扰书院。又令好事之家出钱粟瞻学者,并立书院。宋末,儒士入元不仕,多退而建立书院讲学,也有儒士致仕后兴办书院。各路、各学官私书院林立,故习俗移人,争相模效。〔金台纪闻〕云:「元时州县皆有学田,所入谓之学租,以供师生廪饩,余则用以刻书,…故雠校刻画颇精,然元末则衰矣」。书院有学田收入,可作为刻书之资,书院山长又为有学问之人,故元时书院刻书也多,如宗文书院、梅溪书院、圆沙书院、南山书院等,其中最闻名者为西湖书院,其刻马端临〔文献通考〕348卷,字体优美,行款疏朗,刻印俱精,诚为佳椠。又如铅山广俊书院刻辛弃疾〔稼轩长短句〕12卷,行书写刻,圆润秀丽,也属元刻中之白眉。明代,尤其是嘉靖至明末,明朝当权者为了钳制舆论,打击政敌,曾先后4次下令废毁书院,故与历代相比,明代书院不甚发达,刻书也不多。清初,全国书院甚少。雍正以后,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书院的政策,由消极压制为积极兴办。雍正中,先后在各省会设书院一所,由政府拨给经费,聘请山长,同时放宽对私人建立书院的限制,书院刻书也渐为学者重视。如杭州话经精舍、广州学海堂刻清代经师着述〔诂经精舍文集〕、〔学海堂经解〕等,都对当时的学术研究产生很大影响。清末张之洞设广雅书院,兼开广雅书局,刊刻名贤着述,不下数百种,规模宏大,有裨学人。书院本校雠较精,其得藏书家及学者之喜爱。
清代书院刻书较多,不能尽列。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以经史训诂为主的书院,因他们办书院的目的就是汇集学者研究学术,发展学术,所以十分重视图书的收集,而且重视整理有关书籍,刻印自己学者的着作、汇印有学术价值的书籍,书院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图书馆和出版机构而推动清代学术之发展。如阮元创立之话经精舍和学海堂,刻有〔话经精舍文集〕8集,学海堂刊印〔学海堂经解〕180种、〔学海堂文集〕90卷,共收集了500人之着作。其他书院刻书亦连绵不绝,不少都是清刻本中之善本。
--作者:沈津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俗本
倍本
停利归本
刊本
保本
修本
全本
刻本
副本
剧本
于大本
仿宋本
热门词语
大课是什么意思
下跌的拼音
罹怎么读
榆组词
匍的多音字组词
旧雨重逢反义词
烈火真金近义词
红绿灯怎么造句
嘣的笔顺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