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怎么读

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 成语典故解释

解释如下:↓


释义
义参「马革裹屍」。见「马革裹屍」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马革裹屍」之典源,提供参考。 #《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列传》援振旅京师,赐车一乘。援曰:「方今匈奴1>、乌桓2>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3>,以马革裹尸4>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1) 匈奴: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
(2) 乌桓:古代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众退保乌桓山(今热河省境内),因以为号。汉献帝建安年间,徙居内地,与汉人融化。或作「乌丸」。
(3) 边野:边远的地方,指战场。
(4) 尸:死人的躯体。「尸」同「屍」。〔参考资料〕另可参考:《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马革裹屍」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马革裹屍」原作「马革裹尸」。「尸」,同「屍」。这是和马援有关的一句成语。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渊,东汉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初依隗嚣,后归光武,拜伏波将军,平交趾,世称「马伏波」。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曾经做过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他负责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为同情这些犯人,就擅自释放了他们,自己也丢了官,逃到北地郡。马援在那边以农牧为生,因为经营得法,几年之后变得相当富裕。但他不愿成为一个守财奴,就把财产送给亲人朋友。后来马投靠光武帝,建立了许多的战功,拜伏波将军,封为新息侯。公元四四年,马援已经五十八岁了,有人劝他应该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场。但是马援拒绝了,并且很豪迈地说:「现在北方还有匈奴、乌桓为患,我正要去肃清他们。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死在沙场上,用马革裹着屍体送回来埋葬,怎么可以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手中呢?」平定了匈奴、乌桓之后,马援又前往贵州作战。当地气候炎热,环境恶劣,许多士兵都得了传染病死去,这位老将军也身染重疾。但他仍坚持守在前线,不肯离开,最后终于实现了他战死疆场、马革裹屍的壮志。后来「马革裹屍」被用来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
书证
  • 01.《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列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源)
  • 02.《隋唐演义.第三七回》:「若说疾病,大丈夫死当马革裹尸,怎宛转床席,在儿女子手中?」

来源:成语词典

相关词语

俱尸 伏尸 传尸 僵尸 马放南山 马头草檄 马革裹屍 马后练服 马齿加长 马舞之灾 舆尸 马不知脸长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