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尸走骨】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行尸走骨

拼音

xíng shī zǒu gǔ

怎么读

【行尸走骨】 成语典故解释

解释如下:↓


释义
义参「行屍走肉」。见「行屍走肉」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行屍走肉」之典源,提供参考。 晋.王嘉《拾遗记.卷六》任末1>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2>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3>走肉耳!」河洛秘奥,非正典籍所载,皆注记于柱壁及园林树木,慕好学者,来辄写之。时人谓任氏为「经苑」。

(1) 任末:字叔本,东汉蜀郡繁人,生卒年不详。少习《齐诗》,游京师,教授十余年。为郡功曹,辞以病免。后奔师丧,于中道病故。
(2) 负笈:背着书箱,比喻出外求学。笈,音ㄐ|ˊ,书箱。
(3) 尸:同「屍」,死人的躯体。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行屍走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行屍走肉」原作「行尸走肉」。「行屍」是指会走动的屍体。「走肉」是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体。所以「行屍走肉」是指光有躯壳而没有灵魂,徒具形骸而毫无生气的人。在晋.王嘉的《拾遗记》中,提到东汉有个名叫任末的人,勤奋好学,各方面都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出外求学也不辞路途遥远。他用茅草编成小草屋,削尖荆木做成笔,在树上刻出汁液当做墨汁,刻苦地习文写字,在艰苦的环境下苦读而有所成就。他在临终时告诫门徒说:「一个人如果好学,就算死了,也好像还活着一样。不学习的人,即使他还活着,却只是个会走动而没有魂魄的躯壳一样,徒具形骸而无所作为的人。」后来「行屍走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徒具形骸,毫无生气,庸碌无为的人。
书证
  • 01.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零.圣正规法》:「虽位极人臣,皆行尸走骨矣。」

来源:成语词典

【行尸走骨】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相关词语

乞骸骨 俗骨 侠骨 偃骨 假肋骨 凡骨 切骨 刻骨 刻镂心骨 刮骨 乾余骨 上肢骨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