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隐藏他人的恶行,宣扬他人的善行。语出《礼记.中庸》。△「遏恶扬善」
典源
《礼记.中庸》子曰:「舜1>其大知2>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3>,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1) 舜:上古帝王的称号。姓姚,名重华。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亦称为「大舜」。
(2) 大知:大智。知,音ㄓˋ,同「智」,智慧。
(3) 迩言:浅近的言语。迩,音ㄦˇ。
典故说明
孔子在《礼记.中庸》中,称赞舜之所以能成为一国之君,是因为他乐于请教别人,并且能明辨浅近的言语,隐藏别人的恶行而宣扬别人的善行,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折衷运用在人民身上。后来「隐恶扬善」被用来指隐藏他人的过失,宣扬他人的善行。
书证
- 01.《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源)
- 02.《水浒传.第三三回》:「他虽有些过失,你可隐恶而扬善。」
- 03.《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你若三朝便回,隐恶扬善,也不见得事败。」
- 04.清.王夫之《读通监论.卷一二.晋愍帝》:「此致人使谏之难,君子之所虑,而隐恶扬善,乐取于人之所以圣与!」
- 05.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在疚记》:「隐恶扬善者,圣人也;好善恶恶者,贤人也。」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语本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隐藏他人的过失,宣扬他人的善行。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且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亦作掩恶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