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铤,快速奔逃。走险,采取冒险的行动。「铤而走险」指在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或不正当的行为。语出《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鹿死不择音」
典源
《左传.文公十七年》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绦,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1>;不德,则其鹿也,铤2>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
(1) 则其人也:此指以人臣之礼相事。则,效法。
(2) 铤:音ㄊ|ㄥˇ,快速奔走。
典故说明
在春秋时代,晋、楚两国争当诸侯的盟主。据《左传.文公十七年》载,有一次晋国大会诸侯,却不见郑国来参加,因此怀疑郑国对晋有二心。郑国国君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国君说:我国虽小,但三年来多次朝见晋君,以人臣之礼相事,已尽了最大的诚意,但是你们还是怀疑我们的忠诚。现在我们郑国的处境是前头怕,后头也怕;既害怕楚国来攻,又担心晋国来犯,当我们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像被猎人追捕的鹿一样,为了活命,匆忙之间,无法审慎选择庇护之所。如果晋国过分威逼,郑国在穷途末路之余,即使会走上灭亡的下场,也会用全副兵力抗晋,或倒向楚国。后来「铤而走险」就从原文摘出,被用来指在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或不正当的行为。
书证
- 01.《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源)
- 02.《明史.卷二三零.马孟祯列传》:「畿辅、山东、山西、河南,比岁旱饥。民间卖女鬻儿,食妻啖子,铤而走险,急何能择?一呼四应,则小盗合群,将为豪杰之藉,此民情可虑也。」
- 0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零.如是我闻四》:「论者谓难端发自乙,甲势不两立,乃铤而走险。不过自救之兵,其罪不在甲。」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在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或不正当的行为。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传三˙乌斯藏大宝法王传:在官已无余积,必至苛敛军民,铤而走险,盗将复发。或作挺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