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爬到树上去抓鱼。比喻用错方法,徒劳无功。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典源
《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1>土地,朝秦、楚2>,莅3>中国而抚四夷4>也。以若5>所为6>,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1) 辟:同「辟」,开拓。
(2) 朝秦、楚:秦和楚为当时之强国,能使之臣服,自能称霸。朝,音ㄔㄠˊ,使之来朝。
(3) 莅:音ㄌ|ˋ,光临、来到。此处有君临、统治之意。
(4) 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总称。
(5) 若:如此。
(6) 所为:指兴兵结怨之事。为,音ㄨㄟˊ。
典故说明
战国时的齐宣王,因为仰慕春秋时齐桓公与晋文公的霸业,很想效法他们,便向孟子请教有关他们的事迹。孟子说他没听说过,但可以为齐宣王讲述如何以仁德统治天下。孟子认为,要以仁德统治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去照顾、爱护百姓。可以先从尊敬自己的父兄、爱护自己的子弟开始,然后推及别人的父兄子弟,这样就能治国、平天下了。如果不从这基础开始做起,就想开疆辟土,使其他诸侯归顺而称霸天下的话,正如同爬到树上去抓鱼,是不可能达成的。后来《孟子》原文的「缘木求鱼」演变成一句成语,用来比喻用错方法,徒劳无功。
书证
- 01.《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源)
- 02.《后汉书.卷一一.刘玄刘盆子列传.刘玄》:「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 03.《三国志.卷二五.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高堂隆》:「以若所为,求若所致,犹缘木求鱼,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 04.《宋书.卷七二.文九王列传.建平宣简王宏》:「至于边城举燧,羽驿交驰,而望其擐甲推锋,立功阃外,譬缘木求鱼,不可得矣。」
- 05.唐.僧贯休〈行路难〉诗五首之一:「负心为炉复为火,缘木求鱼应且止。君不见烧金链石古帝王,鬼火荧荧白杨里。」
- 06.明.朱权《卓文君.第三折》:「盼功名如守株待兔,要求进若缘木求鱼。」
- 07.《封神演义.第三三回》:「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缘木求鱼,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 08.《聊斋志异.卷六.狼三则》:「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也可笑已!」
- 09.《镜花缘.第七回》:「今处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而又无善可立;一无根基,忽要求仙,岂非『缘木求鱼』,枉自费力么?」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爬到树上去找鱼。语本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比喻用错方法,徒劳无功。后汉书˙卷十一˙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第三折:盼功名如守株待兔,要求进若缘木求鱼。亦作求鱼缘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