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剧场
拼音
jù chǎng
怎么读
近义词
戏院
英语
Theater
【剧场】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戏剧等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也称为「剧院」。表演艺术的单位或团体。如实验剧场。
来源:辞典修订版
【剧场】 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如下:↓
戏剧等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
【造句】这个剧团成立近二十年,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剧场。
表演艺术的单位或团体。
【造句】剧场成员在导演引导下,全心投入演出。
来源:辞典简编版
【剧场】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剧场的字源来自于希腊字「theatron」,意思是「一个看的地方」。它的基本结构分为两部份:一是观众席,就是观看的地方;一是舞台,是进行演出的地方。随着戏剧的沿革,人们对剧场的建筑日益重视。以西方剧场而言,人们将自然的力量视为神只,除了运用各种方式膜拜之外,也研究开发控制这些自然的力量的方法,因此发展出一套「仪式」行为,在祈祷过程中所使用的祭文、音乐、舞蹈、化妆、面具等要素,成为孕育戏剧发展的基础。仪典的进行通常是祭师在众人围绕下选择一个适当的位置进行,因此就形成了「观众席」与「行动区」。这种空间关系的具体呈现,始于公元六世纪前的古希腊剧场,多山的希腊利用天然的地形建造剧场,观众席建在缓降的山坡上,山脚下的平地就是演员呈现的舞台,他们将之称为舞蹈场(orchestra)。在山坡上的观众或站或坐,没有设置规划所谓的「观众席」,舞台上只是一座祭坛,景屋、出入口或观众座席,直到公元前第五到第四世纪间,才渐渐受到重视。典型的罗马时代剧场是古希腊剧场与罗马式剧场的综合体,它被称为「希腊罗马式剧场」,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标准的罗马剧场建在平地上,不像希腊剧场设在山坡;罗马的剧场舞台高度与观众席相同,一体相连,希腊剧场则是观众席面对着表演区;乐队之乐池成半圆形,乐池的位置较低。原来罗马人并没有建筑任何剧场,有的只是因为宗教节庆与各种比赛建筑的临时场地,直到公元前七十五年,他们才在庞贝城建筑第一座永久性剧场。建筑师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及美观起见,设计的舞台是紧接舞蹈场的一块狭长平面,高出舞蹈场五尺左右,它的后墙上至少有三道门,长形的舞台两端各有一道门,舞台背景有两至三层楼高,上面装饰着雕像、凹龛、廊柱及门廊,甚至有些华丽的舞台还刷上金漆及其他色调的颜料。设计师为免观众遭日晒雨淋之苦,还研究增建屋顶,慢慢地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表演空间及建筑,例如:圆形剧场、马戏团表演场及竞技场等。原来罗马的表演只限于原始的舞蹈、及一些缺乏故事性的滑稽人物与动作,由于演出机会频繁,逐渐产生劣质化的现象,并引起教会的排斥。在文化的发展史上,中世纪被称为人文、科学、艺术的黑暗时期;戏剧方面也同样没有重要的活动与表现。笃信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 280?-337)即位后,即开始严禁戏剧演出。到公元十世纪左右,戏剧演变为宣传教义的工具,在教堂演出各种圣经故事。此时期出现大型舞台布景,呈现代表天堂与地狱的景片。叙述圣经故事时,为了表验神迹显灵,还使用特殊效果,例如:喷水的井、突然崩裂的石头、房屋突然倒塌等,这些都是利用机械传动技术的基础原理。到了十二世纪时,表演区便扩大到整个教堂内部,除了祭坛外,还使用教堂中厅、侧厅、布道台等作为各种出口及更换服装的场所,并且巧妙的使用拱顶作为特殊的上层舞台,整个表演区遍布在观众的四周〔见cloister〕。十三世纪时戏剧才由教堂移至户外,搭设临时舞台,演员与观众变成面对面的关系;同时也使用活动马车(pageant wagon)来演出连环剧,依剧情装载该场戏所需的布景、道具等。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企图弥补黑暗时期的破坏,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占,许多学者携带珍贵的资料到西方世界,其中也包括希腊剧本等文献;1465年印刷术传入意大利,爰重新印刷大批古典剧本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剧场建筑理论是维苏维斯(Viturius)的《建筑学》(De Architectura),内容是研究希腊罗马时代的剧院建筑方式;此时,透视法也被整理出来而流行,后世继之而起的是塞里欧(Bevastiano Serlio, 1475-1554)他所着作的《建筑学》(Architettura, 1537-51)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着作。他主张结合维苏维斯所描述的罗马剧场和透视法的原理,并将表演场地置于室内。因此,戏剧演出从此进入室内经营与发展。十六世纪欧洲各国娱乐发展蓬勃,戏剧活动也就跟着活跃起来,舞台技术随着需要更加讲究。而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大利法纳斯剧院(Farnese Theater),建于1618年,它有一个开口12.5米的镜框(Proscenium),是世界最普遍剧场式样的鼻祖。镜框舞台是舞台被一个拱门框出一个实体的框,形状像个镜框或画框,将表演区与观众区隔开,因此依剧情需要而设计场景的观念渐渐形成。另一项创举就是它的观众席呈马蹄型,不但可以增加观众容量,也可将表演区延伸至观众席前。当剧场由室外移入室内,照明自然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在煤气灯尚未使用前,舞台照明全依赖蜡烛与油灯,挂在镜框后、布景后、或排列在舞台前缘;并使用一种似帽盖的器具来调节光度。同时期,也发展出换景用的升降平台及卷轴式的布景;后来,改进成为悬吊设备,即高加表演区上方的屋顶,将景片升高收藏。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表演都相当豪华,以巧妙的人工与机械的设备呈现精美的演出。萨巴提尼(Nicola Sabbattini, 1574-1654)所着作的《舞台布景与机械结构手册》(Pratica di Fabricar Scene e Machine ne′ Teatri, 1638)是当时重要的舞台技术典籍。十六世纪期间,英国剧场在伊莉莎白女王(ElizabethI, 1533-1603)的支持下,整合源自于希腊、罗马、中世纪剧场的个别优点,大量的重建与改造剧场规模,所以出现许多多功能及不同形状的剧场。他们将中央无顶的空间称为「场」,观众区位于围绕四周、有顶的三层回廊上,表演区是高约四至六英尺的平台,向场中央延伸。回廊上的观众可从三面看到舞台上的演出;舞台设有机械装置,可以提供特殊效果及演员出入的设备。十七世纪中期,镜框式剧场发展已臻成熟,所使用的两侧翼幕、大幕、透视法布景、制造特效的机关及换景的机械设备都还沿用至今。十九世纪末期,当时的思潮受到自然主意与写实主义的影响,要求舞台上所呈现的景观应符合写实场景,应时而生的「第四面墙」理论强调:将舞台前沿当成是一面墙,对观众而言是透明的,对演员而言则不是透明的,衍生出盒型封闭式的布景设计。为了因应布景及机械设备的需求,舞台空间设计变得更深、更宽,挑高更高,两侧舞台空间也加宽,使得布景道具的变换更加方便。因此,镜框式的舞台也制造出更好的剧场幻觉效果。二十世纪由于科技进步,使得剧场的硬体设备与软体资讯都更丰富。当时知名的剧场工作者如:瑞士的亚道夫阿匹亚(Adolphe Appia, 1826-1928)、英国的哥登克雷(E. H. Gordon Craig, 1872- 1966)、德国的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 1873-1943)及俄国的梅耶荷特(VsevolodE. Meyerhold, 1874-1940)等人的剧场理论,促使舞台技术的提昇,因此许多剧场陆续改建或改善舞台设施,如:分区升降平台、幕后投影、多媒体等。二次大战后,许多艺术工作者也企图打破镜框舞台的束缚,于是尝试开放式舞台或中心式的舞台来实验创作,使得表演区与观众席位置可依需求调整,并藉以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德国的葛罗培氏(Walter Gropius, 1833-1969)在1927年提出「整体剧场」(Total Theatre)的设计概念,强调整合剧场技术、科学与机械的观念,建造一个更灵活多用途的剧场。其他使用率较高的非镜框式舞台大致可分为:中心式舞台(Center Stage, Arena Stage)、伸展式舞台(Thrust Stage)、末端式舞台(End Stage)及调整式舞台(Adaptable Theatre)等四种。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Ed. By Martin Banham《The Cambridge Guide to World Theatre》1988.
--作者:谢庭菊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停车场
仓场
修罗场
井仁场
优场
出场
到场
剧子
剧本
剧可久
剧化
剧月
热门词语
寒武系的读音
二乘是什么意思
馗怎么读
羜组词
磎的多音字组词
争执反义词
境界近义词
清静无为怎么造句
扈的笔画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