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解释如下:↓
课程(curriculum):
目录 |
课程一词源自拉丁文currere,意指跑马道或马车跑道,引申为学习经验,即学生学习必须遵循的途径。然而学者对于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归纳之,大致可分成四类:
课程是科目与教材(subject and subject matter)与教材是传统的课程观点,其将课程视为学校教授的科目,如国语、数学等、及学科的教材内容。虽然此观点较保守,但却支配着过去半世纪课程设计的工作(王文科,1998)。课程是经验在这种主张下,课程不是知识、教材、内容、科目等这些计划好的事物,其为学生与这些事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及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这即是所谓的经验。因此,要了解学校课程并不单从文件观察,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经验及其中产生的学习(黄政杰,2000)。课程是目标主张课程是一系列目标的组合,是受二十世纪初工商界科学管理的绩效责任概念兴起所致。此概念强调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观察性,并以此引导所有的课程设计活动,彰显课程实施效果。课程是计划课程便是学生的学习计划,包含了学习目标、内容、活动,甚至是评监。而课程计划宜顾及学生的角色且对学生的学习机会影响很大。「课程是计划」的概念与前三类概念有部分重叠,且强调课程的程序部分,即重视完整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评监的规划,使教师在执行课程时,能有所依循。实有课程是学校计划内或计划外确实存在的一切课程,包括显着课程与潜在课程。显着课程是将课程发展设计者的意向纳入而陈述出来的课程,包含显而易见的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二类。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在学校授课时间表上安排的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综合活动等、及活动课程,如联课活动与班会等,其有一定科目结构与目标结构。非正式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举凡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如升旗、园游会、旅行、竞赛等学习经验等都是非正式课程,其采取较不正式、不严格的教学方式,但对学生的影响是重要、自然而间接的。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刻意设计或无意发生,但却隐藏于学校各种情境中并已传授予学生的内容,包括校园文化、学校气氛、师生关系、学校人员之态度与价值观等。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却远超过显着课程。
汤志龙着/教育概论,页181-184。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中文关键字: 课程
英文关键字: curriculum
来源:教育Wiki
解释如下:↓
来源: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