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成语词典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解释如下:↓
目录 |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春秋时晋国景公作梦,梦见恶鬼来向他讨命,之后就生病了。病重时向秦国求良医,于是秦桓公派医生缓前来为景公治病。在缓还没到达之前,景公梦见疾病化成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说:「缓是个良医,我怕会受到伤害,要逃到哪里才好?」另一个就说:「只要躲到心脏下、横隔膜上的部位,他就奈何不了我们。」等缓到了晋国,诊视过景公的病情,说:「病已经侵入心脏和横隔膜之间的部位,不管服用药物或是针灸,药力都无法到达,所以这个病是治不好了。」果真,景公没多久就过逝了。后来这个故事浓缩成「病入膏肓」,用来指人病重,无药可救;亦用于比喻人、事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
不可救药、群医束手
不药而癒
老太太一直怀疑自己病入膏肓,所以终日唉声叹气。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