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礼部
拼音
lǐ bù
怎么读
英语
Li Pu
【礼部】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古代官署。汉时为尚书的客曹,至北周始称为「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掌礼仪、祭祀、贡举、学校、宗俗教化、接待外宾之事,礼部尚书为其长官。清以后改为典礼院。《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也称为「春台」、「春官」。
来源:辞典修订版
【礼部】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机构。中央政府机构。礼部机构名称始出现于北周(公元558~公元581),卢恺任礼部大夫。该时礼部所司职掌并无明文记载。至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在尚书省下设礼部。礼部尚书统领礼部、祠部侍郎各一人,主客膳部侍郎各二人。自唐朝(公元618~公元907),经宋朝(公元960~1279)、辽(公元916~1125)、金(1115~ 1234)、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911)各代均设有礼部,其职掌在各代虽略有不同,但其工作范围均为制定执行国家典礼仪制、祭祀乐舞、学校教化、科举贡士、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舖设、外藩来朝、僧道医巫、燕飨膳馔、铸销印玺、百官、宫人丧葬赠赙等。礼部之设置虽始于北周,但中国自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即有与礼部相同职务之机构及工作人员,如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之春官宗伯即是。其后各代因袭此制。各代礼部主管之权位颇高,所涉事务广泛,主导中语文化历三千年之久,至清宣统三年(1911)更名为典礼院,礼部名称自此消失于中新历史中。
《周礼.卷五、卷十七》、《周书.卷三十二》、《隋书.卷二十八》、《新唐书.卷四十六》、《宋史.卷一百六十三》、《辽史.卷四十七》、《金史.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元史.卷八十五》、《明史.卷七十二》、《清史稿.卷一百一十四》。
--作者:刘凤学
礼部为隋、唐至明、清各朝代中央政府组织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及科举考试等事务,兼具今日内政部及教育部之部分职能。
六部的名称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其中礼部的职掌虽因朝代的更迭而略有变化,然学校教育为其主要掌理事项之一,则始终一致。如〔宋史·职官志〕记载:「礼部掌国之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政令。」「礼部首长为尚书,侍郎为之贰,郎中、员外郎参领之。尚书掌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政令。」〔大清会典〕也记载礼部之职权为「掌吉凶嘉宾之秩序,学校贡举之法,以赞邦礼」。
礼部对学校事务的管理,着重在监督考核工作,至于学校的日常事务,则由其所辖的相关部门负责,颇有分层负责的意味。如唐朝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及律学等六学,即由隶属于礼部的国子监负责管理。清朝的礼部分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其中仪制司掌管的正是学校贡举事宜,依文献记载该司的职权为「掌朝廷府署乡国之礼,稽天下之学校,凡科举,掌其政令」。由上述可知礼部在教育方面的职权,着重于稽核学校及处理科举政令,为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部门。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发展教育培育更卓越的人才,创设学部专责教育行政事务,礼部的教育职责乃由学部所取代。(参见「国子监」及「学部」)
--作者:谢文全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丙部
乙部
俱乐部
判户部
仓部
使鹿部
兀惹部
全部
丁部
上部
下部
仙部
热门词语
裸麦怎么读
臨怎么读
眭怎么读
考字可以怎么组词
劂的多音字组词有哪些
还帐反义词是什么
盗窃近义词是什么
点唱造句
龆的笔顺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