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型名。一、十四世纪的意大利田园诗歌;它通常有二或三段,每段有三行,在第二或第三段之后接上二行过门,形成aba、bcb、dd、abb、cdd、ee等的诗体形式。每一行又含有七到十一个音节。意大利最早的牧歌资料现存在意大利北部和佛洛伦斯省一带。公元1340~1440年间的音乐手稿中,牧歌音乐是用十四世纪的记谱法记录,歌曲多为二声部(偶而也有三声部),高音部的旋律,使用相当多的装饰音,当时闻名牧歌作曲家包括:意大利北部的卡西亚(Giovannida Cascia)、波洛亚(Jacopo de Bologna)和佛洛伦斯的蓝迪尼(Francesco Landini, c.1325-1397)。1370年之后牧歌渐为叙事曲(Ballata)取代,1400年后其产量更少。二、十六世纪的一种诗歌,许多音乐家喜用它来创作。它也许和十四世纪的牧歌有点关联,但在年代上却有两世纪之差距。十六世纪的牧歌只有一段,押韵方式极为自由,七和十一个音节的诗行可自由交换。因只有一段看来极像短歌(Canzone),有些歌词是模仿短歌形式,有些却和叙事曲或十四世纪的短歌相似,它使用诗人培特拉克(F.Petrarchan, c. 1304-1374)的诗歌形式来创作,注重简洁,强调恋爱欢乐的内容与优美的歌词,这些特质都影响到后来的牧歌。三、自1520年到十七世纪中期的牧歌是复音音乐,无伴奏风格。第一本牧歌歌集出版于1530年,其中有许多歌曲都出自佛洛伦斯(或与佛洛伦斯有关)的作曲家之手。如毕沙诺(Bernardo Pisano)、魏德乐(Philippe Verdelot,卒于1550年)、阿卡代特(Jacques Arcadelt, 1510-1568)和费思塔(Costanzo Festa, 1490-1545)等。歌词形式除采用牧歌诗体外,尚有十四行诗及八行诗的形式。乐曲为四声部,近似法国十六世纪早期的香颂风格。阿卡代特之四声部牧歌《Primo Libro》是早期最闻名的牧歌典例。他的牧歌风格是一行行的诗文配合整齐的和声,点出优雅的模仿形式,表现适中、含蓄而雅致。十六世纪中期后,威尼斯成为新牧歌创作重镇,作曲家包括魏拉尔(Adrian Willaert),洛雷(Cipano de Bore)等,其作品风格较佛洛伦斯的结构严密,从五声部到八声部的结构都有,乐曲的表现非以平易为主,而是风格严肃,如果佛洛伦斯的牧歌与法国香颂相似,则威尼斯的牧歌可比喻为经文歌。1550年后,是这种牧歌的实验期,帕勒斯特利纳(G. P. Palestrina,ca. 1525-1549)、拉素斯(O. Lassus, 1532-1594)和孟特(Philippe de Monte, ca. 1521-1603)创作了不少大型联篇式的牧歌,无论右半音的装饰应用或节奏上都有新的改变。1560年中期乡村歌曲(Villanella)的风格又再次被牧歌应用,因此牧歌的严肃性逐渐减弱,节奏转变为明朗的舞蹈式节奏,和声和终止乐段都清楚分明。田园牧歌为当时所流行,代表作曲家有噶布里埃利(Andren Gabrieli, c. 1510-1586)和殷阶涅瑞(Marco Antonio Ingegneri, c. 1545-1592)等。1580年后,牧歌重镇由威尼斯转到罗马,在国王阿尔方素二世(AlfonsoⅡ)宫廷中,许多来自各地的歌唱名手,为展示其技巧及艺能,作曲家写了许多拥有高难度及复杂装饰音唱法的牧歌供歌手演唱。罗马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作曲家是马伦齐欧(Luca Marenzio, c. 1553-1591),他的牧歌全为复音对位,无论在和声或曲调的彩度选择和对不协和声的使用与控制上都达到最高水准,成为牧歌的古典典范。1580~1590年塔素(T. Tasso, 1554-1595)与瓜尔里尼(Guarini)之田园诗极为流行,许多牧歌都用田园诗作歌词,风格上也受到田园诗的影响,如杰楚阿尔铎(Carlo Gesualdo, c. 1560-1613)和方塔纳尼(Aigonso Fontanelli)都喜欢创作充满情感的精短式牧歌。1600年左右,应用数字低音伴奏的牧歌开始出现,代表作曲家包括卡契尼(Giulio Caccini, 1548-1618)和噶里阿诺(Marco da Gagliano, 1582-1643)。孟特威尔第(C.Monteverdi, c. 1567-1643)158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五声部牧歌集,到1638年共五十一年间他共出版了八册牧歌,他的收集含盖了所有那时期的重要牧歌作品。牧歌随着意大利的音乐家散布至欧洲各地,拉素斯和孟特皆在德国发展,所以牧歌在德国也非常兴盛,巴伐利亚的宫廷是欧洲最重要的牧歌中心地之一。波兰和丹麦也有仿意大利的牧歌作品,在荷兰还有牧歌集出版。法国和西班牙仅受到间接影响,但英国的牧歌发展却非常特别,作曲家莫利(Thomas Morley, c. 1557-1603)于伊利莎白一世在位后期,极力倡导牧歌,这些意大利牧歌用英语翻译后,极为悦耳且适合英国人的风格,早期英国牧歌多为模仿马伦齐欧及短歌形式,后渐发展成另一种别具特色的英国牧歌,重要的作曲家包括:威克斯(Thomas Weelkes, 1576-1623)和威尔比(John Wilbye, 1574-1638)。牧歌从十六世纪早期开始,本为业余音乐家的作品,甚至有些牧歌是由非音乐家作词再请人写曲。1540年起意大利开始有专门的音乐学校,如1543年成立威洛拿爱乐学院(Academia Filarmonica of Verona),对西方音乐发展极为重要。十六世纪末期牧歌开始专业化演出,并在戏剧、幕间舞或特殊场合演出。虽然标准的牧歌为无伴奏声乐曲,但许多作品都被改编为有乐器(如鲁特琴、键盘乐器或吉他等)伴奏的独唱曲。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