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舞】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霓裳羽衣舞
拼音
ní cháng yǔ yī wǔ
怎么读
英语
Ni Shang Yü I Wu
【霓裳羽衣舞】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一种唐代的宫廷舞。舞者手执彩带,配合〈霓裳羽衣曲〉,表现出缥缈虚幻的仙境。也称为「霓裳舞」。
来源:辞典修订版
【霓裳羽衣舞】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舞名。唐代闻名的法曲舞蹈。自玄宗朝(公元712~公元755)兴起,为独舞形式,以明皇宠妃杨玉环最为闻名,另妃之侍儿张云容也擅长之。经天宝之乱(公元755)舞并未失传,代宗(公元762~公元779)和宪宗(公元805~公元820)宫廷皆曾演出此舞,唯舞者的服饰稍有不同;文宗(公元826~公元840)命冯定重制,于开成元年(公元836)教坊进「霓裳羽衣舞」已非天宝旧时之姿态,以十五岁之下舞童三百人表演大型的群舞,宣宗(公元846~公元859)时宫中动用数百名宫女表演。其表演形式虽有变更,然长达一百五十年间宫廷未曾停止排演;服饰虽也所有改变,可是舞者着「羽衣」而舞之特色,则未曾更动。因为羽服的制作不易且昂贵,非寻常百姓之家能力所及,只流行于皇室贵胄间。又由于《霓裳羽衣舞》之技巧很高,只教宫中的梨园子弟,其曲谱也唯有功臣方得获赐,故晚唐时舞已鲜为人知。所剩之歌与乐,亦未能延续很长的时间,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61~公元975)的昭惠皇后曾得到残谱,即不言有舞,北宋(公元960~1127)教坊谱也无舞,宫廷队舞之女弟子队舞《拂霓裳》与《霓裳羽衣舞》之原貌已相去甚远矣,欧阳修《六一诗话》:「霓裳曲今教坊尚能作其声,其舞则废而不传矣。」;南宋(1127~1279)内人亦只有歌而无舞。宋代所保存的霓裳曲谱实也不全,收录于姜夔《白石道歌曲》者系「霓裳中序第一曲」矣。「霓裳羽衣」是先有曲再有舞蹈,其乐之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河西节度使所献,《新唐书》卷二十二:「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白居易《和元微之霓裳羽衣舞歌》自注《乐苑》:「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造」;有说是由「婆罗门曲」所改编,《唐会要》卷二十三〈天宝供佛曲 〉载:「天宝十三载婆罗门改霓裳羽衣」;又有说是唐明皇所创,刘禹锡《唐诗记事》卷三十九:「开元天子万事足,惟者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再有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易美名」。今一般皆言明皇创作「霓裳羽衣」的散序部分,将杨敬述所献之「婆罗门曲」吸收加以润饰做舞曲的后半段。因其曲清丽悠扬属梨园法部,宋陈阳《乐书》:「法曲兴自于唐,南声始出于清商部,太宗破阵乐,……明皇赤白桃李,皆法曲尤妙者。其余为霓裳羽衣……之类,不可胜记」。「霓裳羽衣」舞曲的结构庞大严谨且富变化,属大曲型式,结合了音乐、舞蹈和诗歌递次相叠表演的大型乐舞套曲。舞蹈是依着乐曲「散序」、「中序」、「入破」等排列顺序而创作。首先由器乐演奏,以铙钹、钟罄、箫筝、琵琶等清淡优雅的乐音展开缓慢抒情的「散序」,继之曲入慢版,以歌唱为要的「中序」,渐而引出翩翩舞者;再至快版,以舞蹈为主的「入破」,舞者按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舞,时而婆娑曼舞,时而急速快旋,最后进入「法曲」尾声特有的「解音」,舞蹈在极快速的旋转中达到高潮,音乐戛然而止,舞蹈亦适时地随之静止。《霓裳羽衣舞》运用刚柔并济,缓急交错的变化,于动静对比间所形成独特美感,是唐代「法曲」中,最具代表性之舞蹈。
《唐会要》、《新唐书》、《唐诗记事》、《教坊记》、《明皇杂录》、《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近古文学概论》、《册府元龟》。
--作者:蒋啸琴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健舞
佾舞
凯安舞
凯容舞
上元舞
乱舞
前歌後舞
人舞
酣歌恒舞
闻鸡起舞
芭蕾舞
霓虹
热门词语
修竿怎么读
偰列箎的解释
篪怎么读
熔组词
柟的多音字组词
秋毫之末反义词是什么
工厂近义词是什么
穿金戴银如何造句
駝的笔顺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