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商乐】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清商乐
拼音
qīng shāng lè
怎么读
英语
Ch′ing Shang Yüeh
【清商乐】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乐曲名。本汉魏以来中原旧调,因晋室播迁,流于江左。后魏南征,收采其声及江南吴歌西曲等,总称为「清商乐」。亦称为〈清商〉、〈清乐〉。
来源:辞典修订版
【清商乐】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清商乐泛指汉、唐间的中原俗乐,简称清商,或清乐。详言之,是东晋、南北朝间,在继承汉、魏相和歌等北方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结合南方的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新音乐。原来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都喜爱清商三调,写了不少歌词,并设立清商署,取代相和歌,使之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于是清商乐变成南、北民间音乐的总称,但仿似南方音乐为主,重要组成部分是吴声和西曲。
另〔魏书·乐志〕载:「世宗定寿春,收其声伎,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四声,总谓清商。」可知北魏时,清商乐包括二类:一是中原旧曲,为东晋、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二是东晋南迁后与中原文化相合的吴歌、西曲,唯不是原始的吴歌、西曲。此后清商乐在南、北方分别发展,到随平陈后,获宋、齐旧乐,诏于太常置清商署管理,文帝曾称清商乐为「华夏正声」。炀帝时改称清乐,此后成为隋、唐燕乐的一部。杜佑〔通典〕说:「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即因清商乐保存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各代传统民间俗乐之故。
--作者:陈章锡
乐舞种类名。又称「清乐」。隋唐(公元581~公元907)两朝之「七部乐」、「九部乐」及「十部乐」中之一部。其乐原出于古代,为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民俗音乐,如「相和歌」等。后被宫廷音乐所吸收。自晋(公元265~公元420)迁播,乐曲、乐工及舞人皆分散,不复存于内地。在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9)期间发展成为「江南吴歌」、荆楚「西声」(「西曲歌」)。北朝北魏孝文帝(公元471~公元499)收集中原旧曲、吴歌及新声,总称为「清商乐」。隋文帝(公元581~公元604)平陈,得「清乐」,隋文帝听后,断定其为华夏之正声,因更损益,去其哀怨部份,将其列入「七部乐」。至隋炀帝(公元605~公元618)设「九部乐」,废「清商署」,称为「清乐」。唐(公元618~公元907)建国初年沿用前朝乐制,太宗(公元626~公元649)设「十部乐」,其中有「清商伎」。乐器有编钟、编磬、独弦琴、击琴、瑟、秦琵琶、卧箜篌、筑、筝、节鼓、皆一;笙、笛、箫、篪、方响、跋膝、皆二。歌者二人,吹叶一人,舞者四人,并习《巴渝舞》。武则天(公元684~公元704)时代,宫廷尚保有「清乐」六十三首,之后日益沦缺,某些乐曲有辞无曲,有些乐曲有声无歌,仅残存者有:《白雪》、《公莫舞》、《巴渝》、《明君》、《凤将雏》、《明之君》、《铎舞》、《白鸠》、《白紵》、《子夜》、《吴声四时歌》、《前溪》、《阿子》、《欢闻》、《团扇》、《懊 》、《长史》、《督护》、《读曲》、《乌夜啼》、《石城》、《莫愁》、《襄阳》、《栖乌夜飞》、《估客》、《杨伴》、《雅歌》、《骁壶》、《常林歌》、《三州》、《采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泛龙舟》、《堂堂》、《上林》、《凤雏》、《平调》、《清调》、《瑟调》、《平折》、《命啸》等曲目。以上各曲,已名存而实亡,惟其中之《采桑》及《玉树后庭花》传至日本,不仅乐、舞谱保存至今,并经常演出。
《旧唐书.音乐二》、《通典》、《新唐书.音乐十一》、《唐会要.卷三十三》。
--作者:刘凤学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侏儒乐
俗乐
偷乐
偕乐
停乐
倡乐
凯乐
假乐
保寿乐
休成乐
侈乐
优乐
热门词语
允炆的读音
协谋是什么意思
宓怎么读
言组词
定的多音字组词
水灾反义词
轻蔑近义词
远行怎么造句
觩怎么写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