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或自我知识一辞原意指个人对自我的知识与理解;亦即对自己的思想、情绪、感受、意图、能力、才能、气质、限制、优缺点等方面的认识。然而此辞的起源,在西方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早在古希腊时期德尔菲神庙(Apollo's Temple at Delphi)的勒石上,即有「认识自己」(Know Thyself)的警语,后为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奉为圭臬;成为他的核心思想(参见「无知」、「道德理智主义」)。 苏格拉底主张「德即知」(Virtue is knowledge);道德即是知识。他认为道德是种智慧、知识,使人能认识自己、掌握道德原理,进而能以理智控制自己,使自己免于情欲驱策而为恶。自我知识首要在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无知。见于柏拉图(Plato)〔对话录〕〔自辩篇〕(Apology):苏格拉底自叙生平使命,在劝人以德。起因于友人查瑞芬(Chaerephon)曾求得神谕,说苏格拉底的智慧,在雅典城中无人能及。苏格拉底则不解,自己一向承认一无所知(ignorance),神何以认为他最具智慧?为了考察神谕用意,苏格拉底乃与雅典城内各行各业中翘楚,就其专业,进行对话,终而发现这些人士原皆自以为有知,其实是无知。苏格拉底于是憬悟神谕的意义:「他们原来与我一样无知!只是他们虽然无所知,却自以为知;而我固然同样一无所知,却有自知之明。」这就是闻名的「苏格拉底的嘲讽」(Socratic irony)。 自知消极地在承认自己无知,积极地则在能「发现自我」(discovery of the self)。在柏拉图〔对话录〕〔查米地斯篇〕(Charmides),认为自我知识是节制之德(Sophrosyne)的本质;是明辨是非善恶的智慧,以及对自身灵魂(自我)的关怀(concern with the soul)。此时「灵魂」或「自我」尤其是指个人统整的人格(personality)与精神品质(quality of spirit)。自我知识则在促使灵魂具有智慧、美善,进而长处于幸福(happiness)之境。使灵魂趋于完善(the perfection of the soul)正是自我知识的终极功能。 除了哲学方面的意义外,自知包括价值观、信念、能力、兴趣和情绪作用。有自知的人能够对和自己有关的问题做决定,并能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未来的方向;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必要时也设法矫正或弥补自己的缺点。但自知常常因自我观念而受到蒙蔽,即是只承认自己的优点,不愿承认自己的缺点;有时甚至只强调自己的优点,否认自己的缺点,因而自知的程度减低。至于幻想自己有若干想望的优点,实际上却没有;又把缺点当做是理所当然的状况,不是缺点,这样不但缺乏自知,可能还有心理上认知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