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成语词典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目录 |
春秋末年,尊尊的观念不再为人们所信守,亲亲精神亦渐告式微,避难东来的周平王尽管仍是名义上的共主,却已无法统有天下。诸侯中实力最强者起而代之,担负安定局面、维时秩序的任务。他们打出「尊王」的口号,以尊崇周天子为名,号召各国出席会盟。主持会盟的「霸主」俨然以封建制度的拥护者自居,盟誓之中也有「不可改换嫡子」、「不可以妾为妻」等等合于封建观念的宣言。但是,霸主对于参与会盟的小国,需索贡献,徵调力役,目的无非加紧控制,以增强本身实力,显然远离封建精神。霸主以及一些强大的诸侯日益扩张,小国国力不断减弱,甚至为大国并减。强凌弱,众暴寡的现象,多少标示着封建体制的崩坏以是大局所趋,难以挽回了。
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他得到管仲的辅佐,建立霸业,其中以「攘夷」最有意义。「夷」代表戎、狄、蛮、夷,泛指文化水准低浅,生活状态落后的人们。他们散居在诸侯各国附近尚未开发的地区,对于封建各国都是严重威胁。夷狄之中,又以地处荆蛮的楚力量最强。楚人起于南方,活动于苗蛮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的地区,他们保存本土优点,吸收先进文化,国势日强,不断对外扩张;齐桓公为了抵挡日益强盛的夷狄,于是号召各地诸侯携手合作,抵御夷狄的侵扰,保障了中原文明的继续发展。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