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形式
拼音
xíng shì
怎么读
近义词
样子、格式、方式
反义词
实质、内容
英语
Form
【形式】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外观、外形。《南史.卷三四.颜延之传》:「及孝武即位,又铸孝建四铢,所铸钱形式薄小,轮郭不成。」《文明小史.第五一回》:「又到各处工匠厂游览了一番,问明 白了各种机器的形式,什么价钱,一一都记在手摺上。」文学作品上指作品外在的体式。如诗、散文、小说等,都属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抽象或具体的事物,其形态的直接表现或组成。
来源:辞典修订版
【形式】 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如下:↓
形状、式样。
【造句】他用陶土捏成小虫、小鱼的形式,逼真极了!
文学作品上指作品外在的体式。如诗、散文、小说等。相对于内容而言。
【造句】他将内心澎湃的情感,以诗的形式呈现出来。
指表面的、外在的。
【造句】这人只重外表形式,不重内在。
来源:辞典简编版
【形式】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形式在哲学上有几种解释:(1)可用以与其他事物区别的形状或外貌;
(2)部分形成整体时之安排方式、结构或组织;
(3)事物藉以分类或概念化的观点;
(4)事物的本质。形式是事物差异的依据,在哲学上常与物质(matter)或内容(content)相对。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于其〔形上学〕(metaphysics)中提出了形质说(hylomorphism),主张存在事物皆有物质与形式,形式为事物之本质,促使事物得以成立。从发展与变迁的角度来理解,形式是现实性(actuality)及活动性(activity)的原理 ,而物质(质料)则是潜能性(potentiality)及被动性(passivity)的原理;一个形式可以成为发展或变迁后新事物的物质,例如房屋对木头或石头来说是形式,但房屋对由其所构成之社区或城市而言则是物质。亚里斯多德指出有一种完全不带有物质的形式,称为纯粹形式,是完整的、独立自主的,纯粹的精神为纯粹形式。依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四因说,纯粹形式为任何物体发展的终极目的。
康德(Imm. Kant)在〔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一书里说明人类之所以能将复杂和零散的感觉经验,予以统整组合并使之意义化,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时间和空间的直观形式,可以整理感觉经验,并于悟性的范畴形式加以理解,最后在理性的观念形式里取得综合统一,并彻底的形式化。
运用形式一辞时,常与物质、内容一并解释事物:例如学生的言行举止可判断其道德发展的内容,而其道德发展则可能属于无律、他律、自律的形式;符号逻辑的推演是形式,其有关的题材是物质;建筑、音乐、绘画表现的统一、对称性为形式,使用的媒材如石、砖、乐器、颜料为物质;教育活动为形式,学科知识、活动性质为内容。
形式在美学上的主要意义是本质、外形或逻辑语句的形式。柏拉图(Plato, 427~347 B.C.)常以eidos和idea两宇并用,指的是永恒不变的真正存有,感觉世界中的具体事物都是永恒不变的观念(idea)之摹本。亚里斯多德则以morphé和eidos来表示形式,是存有的四个原因之一。至于美学上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涵义,即意指布局或各个部分的安排、指外表或题裁或形状。分述如下:
1.「形式」指各个部分的一个安排,与之相对的是:元素、成分,或绘画中的色彩。
这种美学的理论,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s),时当公元前五世纪,主张美包含在简单、明确之各部分的安排之中。例如:当琴弦的长度符合某些简单的比数时,就能发出和谐的音;无论是人体或纪念碑,唯有当它们具有某些一定的比例时,才会显得美;雕刻家留意到人的头部和其身长比宜为一比八,而其前额与面部宜为一比三之比。也就是说,美有赖乎比例。认为事物是因为数目才显得美。
这种把形式视为各部分安排的观点,在公元前三世纪柏罗提那斯(Plotinus, 205~270)出现之前都没有产生问题,即使柏罗提那斯,也只是否认比例是美唯一的基础,并不怀疑各部分间的比例,可以成为美的基础。
之后中世纪、十三世纪、文艺复兴期,一直到十七、十八、十九世纪,都不乏意见相同者。大致看来,整个古代的艺术论都把特别的重要性赋予形式,但是在二十世纪的艺术思潮中,只有若干支流倾向于此,贝尔(Clive Bell, 1881~1964)和傅莱(Roger Fry, 1866~1934),均强调这种观点的形式在审美上的重要性。
2.形式意指事物的外表,与之相对的是「内容」。这种意义的形式最初是在诗的领域中特别重视。形式被视为字句的表达而加以孤立。所谓「诗的形式」也就是「字音」、「字句」的表现,使语句的本身有别于它的意义。于是「形式」与「内容」就形成对立。公元前三世纪、中世纪、文艺复兴、矫饰主义都曾应用到此种与内容相对的形式概念,但只应用在诗学中。这种意义的形式在诗学中,通行了许多世纪,且占据显要的地位。
十九世纪时,这个问题被应用到所有艺术理论中,意义的形式便不只运用在诗学中,而与第一种意义的形式相混,使形式具备了双重的用意。二十世纪则转移到另一个新的问题,即:艺术中形式与内容孰重?
3.「形式」意指对象的界限或轮廓,与之相对的是质料、色彩。
形式应用到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其发展主要是在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间,出现时,主要用「图形」和「素描」的名义。这种意义下的形式,只关系到素描,而与色彩无关。轮廓与色彩代表着两极端。
以上三种形式概念,都是美学本身的产物。由哲学的形式概念转而运用于美学的形式意义,主要有如下两种:
1.形式指事物之本质,与其相对者为事物的偶然特徵,亚里斯多德即采此观点。到了十三世纪经院学派(Scholaticism)的学者,不仅采取了亚氏本质的形式概念,且把它用到美学中。认为对象之美,有赖其形而上的本质在即其表象中显现出来。此概念在十三世纪达到巅峰后,随之结束。
到了二十世纪,此概念有了新意,以其他名义在抽象艺术家如:孟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和尼柯森(Ben Necholson, 1894~1982)的着作中复活了过来。
2.将形式视为心灵中的一种属性,康德即采此说,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觉的先验的形式。我们在对象中找到它,是因为主体把它加到事物上面去了,是一种主观而具有普遍性的形式。原本康德只发现到知识的先验形式,后来十九世纪末叶,费德勒(Konrad Fiedler)则发现视觉亦有其普遍性的先验形式。
接着是先验形式的多元概念的产生,认为此种先验形式是与时推移,随时变迁的。在吴尔芙林(Heinrich W?lfflin, 1864~1945)的公式中即曾表现得很清楚。
另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形式概念,如:
1.指那些用以产生形式的工具。例如那些被雕塑家、陶艺家和枪炮工人等所使用的范式;
2.指从事创作的常规和定格;
3.指各式各样不同种类的艺术或同一种艺术的各式变化;
4.指艺术品之精神因素。
至于新的后起的形式概念则有:
1.将形式视同体系和成规,只取被人有意创作出来的形相;
2.指法则、规则。其反面乃是自由、个性、生气、变化和创作性。
降至二十世纪,关于艺术的一些新的诠释纷纷出现如下:
1.完形心理学或结构主义,提出举凡形式都是因整体而被知觉到的论点,认定形式的元素乃是抽象的结果;
2.形式分成事物所拥有的形式,以及在事物中所见到的那些形式。也就是将存在的形式和效应的形式区分开来;
3.另有认为事实上根本没有现成的形式的说法,认为必须参与形式的成立和经营,才能感受到形式。
总之,形式的意义之纷殊性极大,以上只是对于形式概念之多样情况的概括性说明。
--作者:杨龙立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俏式
倒数方程式
仪式
判别式
凯式
假模假式
代数方程式
代数式
乾式
仰式
伏式
令式
热门词语
丝篁的读音
休业式是什么意思
汩怎么读
肺的组词是什么
稌的多音字拼音查询
出海反义词
犯科同义词
估测造句大全
猛的笔划数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