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兵不血刃

拼音

bīng bù xuè rèn

怎么读

反义词

血流漂杵
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 成语典故解释

解释如下:↓


释义
兵刃尚未沾上敌人的鲜血,尚未实际交战,即已征服了敌人。语出《荀子.议兵》。后亦用「兵不血刃」比喻轻易得胜。
典源
《荀子.议兵》陈嚣问孙卿子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1>,德盛于此,施及四极2>。《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此之谓也。」

(1) 远迩来服:远处和近处的人都来归服。迩,音ㄦˇ,近处、眼前。
(2) 四极:四方极远的地方。
典故说明
荀况(公元前313~前238)战国时赵人,为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说本于孔子,着书数万言,主张礼治而倡「性恶」之说,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后世尊称为「荀卿」、「荀子」。有一天,荀子的弟子陈嚣问荀子说:「先生论兵,常以仁义为本。具有仁心的人是爱人的,行义的人是遵循道理的,那还用兵干甚么呢?世界上所以有战争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啊!」荀子回答说:「具有仁心的人自必爱人,因为他爱人,所以厌恨所爱的人被别人伤害。行义的人,自必遵循正道行事,因为他遵循正道,所以厌恨别人把正道搅乱。战争,是用来禁暴除害的,不是用来争夺的。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处,就有如时雨下降,没有人不欢喜的。故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都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所以近处的人爱他们的善行,远处的人仰慕他们的德义,兵不血刃,即已降服敌人了。」后来「兵不血刃」被用来指尚未实际交战,即已征服了敌人;或用来比喻轻易得胜。
书证
  • 01.《荀子.议兵》:「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源)
  • 02.《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
  • 03.《晋书.卷六六.陶侃列传》:「(郭)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闻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 04.《水浒传.第九七回》:「今当乘其惊惧,开以自新之路,明其利害之机,城中必缚将出降。兵不血刃,此城唾手可得。」
  • 05.《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大军一拥而入,兵不血刃,得了涪关。」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尚未实际交战,即已征服敌人。语出荀子˙议兵: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者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后也用来比喻轻易得胜。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闻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陛下离京才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北举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亦作兵无血刃?军不血刃。

来源:成语词典

【兵不血刃】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兵不血刃】 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相关词语

刀刃 创刃 伏刃 列刃 利刃 刺刃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行诡道 推刃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