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成语词典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解释如下:↓
目录 |
《诗经.小雅.鸿鴈》:「鸿鴈于飞,哀鸣嗷嗷。」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找不到栖身之所的鸿鴈,悲伤哀痛地鸣叫。语本《诗经.小雅.鸿鴈》。后用「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难民。
「哀鸿遍野」是由《诗经.小雅.鸿鴈》:「鸿鴈于飞,哀鸣嗷嗷」两句句义扩大而来,原意是找不到栖身之所的鸿鴈,悲伤哀痛地鸣叫。又根据〈诗序〉所写,〈鸿鴈〉一诗是用来赞美周宣王,因为在当时「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而周宣王中兴周朝,让流离失所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所以「鸿鴈于飞,哀鸣嗷嗷」又引申为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悲惨景况。后来就用「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哀鸿遍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难民。如清代汤斌〈睢沐二邑秋灾情形疏〉:「历年灾患频仍,黎民涂炭,今春卖儿卖女者,有售无受,以故哀鸿遍野。」
民生凋敝、饿莩遍野、道殣相望。
物阜民康、民生乐利。
在兵荒马乱的年岁,往往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