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耳濡目染

拼音

ěr rǔ mù rǎn

怎么读

近义词

目染耳濡、见闻习染、耳擩目染

反义词

充耳不闻、置若罔闻
耳濡目染

【耳濡目染】 成语典故解释

解释如下:↓


释义
「耳濡目染」之「濡」,典源作「擩」。「擩」义同「濡」。濡,习染、感染。「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而深受影响。语本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潜移默化」
典源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据《全唐文.卷五六三.韩愈》引)公讳启,字某,河南人。其大王父融,王父琯,仍父子为宰相。融相天后,事远不大传。琯相元宗、肃宗,处艰难中,与道进退,薨赠太尉,流声于兹。父乘,仕至秘书少监,赠太子詹事。公胚胎前光1>,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目擩2>耳染,不学以能。始为凤翔府3>参军4>,尚少,人吏迎观望见,咸曰:「真房太尉5>家子孙也。」不敢弄以事6>,转同州7>澄城丞8>。益自饰理,同官惮伏9>。

(1) 胚胎前光︰指生命孕育时,已受荫前人之光。
(2) 擩:音ㄖㄨˋ,习染、感染。
(3) 凤翔府:地约当今陕西省凤翔县。为周王畿地,汉时为右扶风,北魏时置岐州,唐改为凤翔府,后世因之,民国始废。
(4) 参军:东汉始置,掌参谋军务。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5) 房太尉:此指房启的祖父房琯。太尉,掌管军事。秦以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汉初沿袭旧制,后改称为大司马,东汉时,仍称太尉。后世多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始废。
(6) 不敢弄以事:不敢夸耀自己的本事。
(7) 同州:地约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北魏时置华州,西魏时改为同州,后世沿置,至民国始废。
(8) 澄城丞:澄城县官。澄城,地约在今陕西省境内,北魏始置县,后世沿置,清时属同州府。丞,古代辅佐帝王或正官的官吏。
(9) 惮伏:畏惧服从。惮,音ㄉㄢˋ。
典故说明
「耳濡目染」原作「目擩耳染」。唐代时,虔州长史房启因病去世,文学家韩愈为他撰写墓志铭,讲述他生前的种种事迹。房启的身世显赫,曾祖父与祖父都做过宰相,父亲也担任过秘书少监等职务。韩愈说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受到父祖辈的影响,听熟了、看惯了应有的做人处世态度,而养成高尚的品行与才能。后来「耳濡目染」这句成语就从原文的「目擩(ㄖㄨˋ)耳染」演变而出,形容经常听到、看到而深受影响。
书证
  • 01.宋.魏了翁〈知嘉定府宋军墓志铭〉:「信知师道之有益于人,如王谢家子弟,耳濡目染,气质随改。」
  • 02.宋.宋祁〈南阳郡君李氏墓志铭〉:「家人嗃厉之法,女功织紝之事,耳濡目染,有如天成。」
  • 03.宋.朱熹〈与汪尚书书〉:「明公未为政于天下,而天下之士已知明公之心。争诵其书,以求速化。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 04.清.王士禛〈芝廛集序〉:「先生幼闻过庭之训,耳濡目染,无非教也。」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听熟了,看惯了,因而深受影响。如:在良好环境中,耳濡目染久了,自然也变好了。亦作目染耳濡?目擩耳染?日渐月染?日濡月染?耳染目濡。

来源:成语词典

【耳濡目染】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耳濡目染】 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相关词语

传染 出淤泥而不染 耳边风 耳视目听 耳熟能详 耳顺 耳闻不如目见 耳朵里响 耳鸣 香染 爱染 耳根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