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成语词典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解释如下:↓
目录 |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今人言,心重于貌。实古人早有此意。荀子《非相》云,禹乃跛脚,汤为拐子,周公身材如枯树桩,然皆因功名仁义为后世称颂。夏桀、殷纣虽身貌魁伟,却是无耻之人,天下唾弃。今人谓矮矬者为“二等残废”,古人对之嘲讽尤烈,如武大郎被讥为“三寸丁,谷树皮”。清代文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中批驳了嘲讽矮矬者的现象,云:“人之形貌,由于天赋。晏子不满七尺,而为齐相。裴公不满七尺,而为唐相。夫何害焉?”古代七尺之躯,约合今1.6米,矮人也。然晏婴、裴度二公,却为流芳千古之名相。
清朝有两位不惧貌丑而自认心美者,颇值得今人记之。清人龚炜《巢林笔谈》记云,施公貌极丑,人称“施不全”,施公见上司时,上司掩口而笑,施公正色道:“公以某(我)貌丑耶?人面兽心,可恶耳。若某,则兽面人心,何害焉?”这个施公施不全,即清朝有名的清官施世纶,闻名公案小说《施公案》的主角。面对上司嘲笑,施公义正词严。料想“兽面人心”这四字,会使那位上司敛住笑容,肃然起敬。《巢林笔谈》又记,明代贡生张和本已考上状元,却因眼丑被刷了下来,但他却自信而幽默地说:“(我)所美而无丑者,惟此心耳。”施公和张和真可算是古人中的心灵美之倡言者了。
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才能。
相似:表里如一相反:量才录用
那家公司的老板以貌取人,因此所雇用的人虽然相貌堂堂,却没什么才能。
北京日报,2006年03月27日。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