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左传

拼音

zuǒ zhuàn

怎么读

左传

【左传】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左传】 Wiki解释

解释如下:↓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着作,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 (史书)|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录
题解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曰:“自孔子论史记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从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自刘向、裴駰《史记·裴駰集解序》司马贞《索隐》说:“仲尼作《春秋经》,鲁史左丘明作传,合三十篇,故曰《左氏传》。”、刘歆刘歆《移太常博士书》:「……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桓谭、班固《汉书·艺文志》着录有“《左氏传》三十卷”。班固自注-{云}-:“左丘明,鲁太史”。刘歆亦谓:“《春秋左氏》,邱明所修”。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钱穆《诸子系年吴起传左氏春秋考》。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 (中国)|战国时人《春秋考》卷三:“殆战国周秦之之间人无疑也。”;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郑樵《六经奥论》卷四;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朱熹《朱子语录卷八十三》;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明朝的郝敬认为是晋国人。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着。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认为是刘歆所作。康有为亦认为是刘歆所作《新学伪经考·汉书艺文志辨伪》。钱穆在《刘向歆父子年表》中指出不可能是刘歆的作品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表》:“刘向卒在成帝绥和元年,刘歆复领五经在二年,争立古文经博士在哀帝建平元年,去向卒不逾二年,去歆领校五经才数月。谓歆遍伪群经,在向未死之前乎?将向既卒之后乎?向未死之前,歆已遍伪诸经,向何弗知?不可通一也。”。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郭沫若也主张《左传》成书于吴起《青铜时代·述吴起》中认为:“吴起去魏奔楚而任要职,必已早通其国史;既为儒者而曾仕于鲁,当亦读鲁之《春秋》;为卫人而久仕于魏,则晋之《乘》亦当为所娴习;然则所谓《左氏春秋》或《左氏国语》者,可能是吴起就各国史乘加以纂集而成。”。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卫聚贤认为《左传》作者是子夏卫聚贤在《<左传>的研究》:“子夏居西河,为魏文侯师。时晋都在魏所辖,子夏得晋国史稿而着《左传》,故《左传》记晋事特多。”。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四》中说:“《左氏》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可谓富矣。而夫子当时未必见也,史之所不书,则虽圣人所不知焉者。……《左氏传》采列国之史而作者也。故所书晋事,自文公主夏盟,政交于中国,则以列国之史参之,而一从周正;自惠公以前,则间用夏正。其不出于一人,是矣。”姚鼐《左传补注序》又说:“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自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虞卿传荀卿。盖后人屡有附益。其为丘明说经之旧及为后人所益者,今不知孰为多寡矣。”钱穆《诸子系年吴起传左氏春秋考》:“姚鼐则以为左氏书非出一人,累有附益,而由吴起之徒为之者盖多。……韩非书中‘吴起,卫左氏中人也’。”,成书时间大约在战中学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王应麟《困学记闻·六》曰:“王介甫疑左氏春秋为六国十人者十一事。”,崔述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国后人也”《洙泗考信录·余录》。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左传》以《春秋 (史书)|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和《春秋》没有直接的联系,西汉的今文经博士即“谓《左氏》为不传《春秋》”《汉书·楚元王传》。晋人王接说:“接常谓《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公羊》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于文为俭,通经为长。”《晋书·王接传》陈商说:“孔圣修经,褒贬善恶,类例分明,法家流也;左丘明为鲁史,载述时政……以日系月……本非扶助圣言,缘饰经旨,盖太史氏之流也。……夫子所以为经,当与《诗》、《书》、《周易》等列;丘明所以为史,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

清人刘逢禄、皮锡瑞均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皮锡瑞在《经学通论·春秋》充分肯定了王接之说,并且引用庄公二十六年《传》:“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杜预《集解》云:“此年《经》、《传》各自言其事者,或《经》是直文,或策书虽存而简牍散落,不究其本末,故《传》不复申解,但言传事而已。”。《左传》有不少解经的内容,例如“君子曰”、“五十凡”杜预《春秋释例》统计《左传》对《春秋》凡例的说明共有50条,即所谓“五十凡”。等,但很明显是加工的痕迹,多数都没有与传文融为一体。宋人林栗说:“《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朱子语类》:“林黄中谓《左传》‘君子曰’是刘歆之辞。”《春秋》的一些经文没有相应的《左传》传文,例如《春秋·隐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杜预注:“无传。”《左传》的传文没有相应的《春秋》经文,例如《左传·襄公十五年》:“(冬)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此条无相应的《春秋》经文。亦有“《经》、《传》不尽同”“《经》后之《传》”者。

史学和文学地位

晋人王接说:“《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贺循将其评价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经义考》卷一六九引,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好讲预测,一些预测的事情都很灵验,例如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陈大夫懿氏占卜嫁女给齐大夫田敬仲很吉利,“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果然,齐国日益强大。《左传》又能断言郑国先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晋|晋范甯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韩愈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左传》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着作,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并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文之有左、马犹书之有羲、献”刘熙载《艺概·文概》,《荀子》一书对《左传》的引用颇多刘师培:《群经大义相通论》。《左传》尤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三国志·魏书》卷十三注引鱼豢《魏略》:“豢又常从(隗禧)问《左氏传》,禧答曰:‘……《左氏》直相斫书耳,不足精意也。’”,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在西汉时期已有流传,王莽本人即好《左传》,并立于学官《汉书?儒林传》:“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子长卿为荡阴令,授清河张禹长子。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书数以称说。后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于宣帝,征禹待诏,未及问,会疾死。授尹更始,更始传子咸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季君,哀帝时待诏为郎,授苍梧陈钦子佚,以《左传》授王莽,至将军。”,闻名的学者有陈元、郑众、贾逵、马融、延笃、彭仲博等人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孔颖达疏。

评价
体例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总计254年,记录了当时各诸候国的历史。全书约18万字。

  1. 鲁隐公:11年(前722年-前712年)
  2. 鲁桓公:18年(前711年-前694年)
  3. 鲁庄公:32年(前693年-前662年)
  4. 鲁闵公:2年(前661年-前660年)
  5. 鲁僖公:33年(前659年-前627年)
  6. 鲁文公:18年(前626年-前609年)
  7. 鲁宣公:18年(前608年-前591年)
  8. 鲁成公:18年(前590年-前573年)
  9. 鲁襄公:31年(前572年-前542年)
  10. 鲁昭公:32年(前541年-前510年)
  11. 鲁定公:15年(前509年-前495年)
  12. 鲁哀公:27年(前494年-前468年)
  13. 书末附鲁悼公四年智伯灭亡一事


研究参考书目

下列为历代研究《左传》的书目:


外部链接参考




以上资料来源

zh.wikipedia.org/wiki/%E5%B7%A6%E5%82%B3


来源:教育Wiki

相关词语

仔传 俗传 幸臣传 倭袍传 儿女英雄传 丁传 任氏传 佞幸传 备蚁传 传传 僧宝传 伪孔传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