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知行合一
拼音
zhī xíng hé yī
怎么读
【知行合一】 成语典故解释
解释如下:↓
词典附录
修订本参考资料:明朝王守仁所倡的学说。指知与行是一事而非两截,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知而不行,仍是未知。
来源:成语词典
【知行合一】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明朝王守仁所倡的学说。指知与行是一事而非两截,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知而不行,仍是未知。
来源:辞典修订版
【知行合一】 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如下:↓
明朝王守仁所倡的学说。指知与行是同为一事,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若知而不行,仍是未知。
【造句】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学说,是一位思想家、实行家。
来源:辞典简编版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所提出的重要学说之一。据阳明弟子钱绪山说:阳明先生居贵阳时,首先教学生的是「知行合一之说」(见〔王文成公全书·刻文录叙说〕)。据〔王文成公全书·年谱〕,明武宗正德三年,阳明三十七岁至贵州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知圣人之道,本性自足,不应求理于事物。次年因提学副使席书问学,开始论知行合一之说。席书大有所悟,于是聘请阳明主讲贵阳书院。
后来阳明弟子徐爱不明知行合一之说,曾请阳明教诲,此段问答见〔传习录上卷〕。
阳明有鉴于世儒为学,先求知后求行,以至终身不行,终身所知也不切,故倡知行合一之说,正是对症下药,其立言宗旨乃是劝人力行。若知得宗旨时,即使说知、行为两个也不妨,其实只是一个,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一般人把知行分作两个,有一念不善,认为是「知」不是「行」,便不去禁止。因此阳明特别指出知行合一,要人明白一念不善,便是「行」了,进而把不善的念头克除。
知、行可以分别来说。虽有分别,并非有先后,乃是合一并进。〔大学〕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阳明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传习录上卷〕)阳明以意念即是行为的开始,好恶是意念,即属于行。知好色的知,与好好色的意(行之始),虽可以分别说,但却是同时发生,所以是合一并进的。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如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行是一件事的两面说。行的明觉精察便是知;知的其切笃实便是行,原来只是一个工夫。
如称某人知孝,必是他已能行孝,才称他知孝,并非他只晓得说孝,就可称知孝。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去做,全不思考省察,只是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才行得对。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思索,全不着实躬行,只是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个行,方才知得真。所以知行分开说,是补偏救 的说法。事实上知行是由两面说一个工夫。
如孝而不能行孝,此是被私意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如无私意隔断,知孝必能行孝。而世儒于心外求理,以为穷理格物不包含行,所以知行分为两截,支离决裂,圣学不彰。去除私意,即知即行,就是致良知。可见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与心即理、致良知说,可以互证。
--作者:王开府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借一
俱一
倪文一
其一
其揆一
克一
全一
于一
传一
伯一
什一
分一
热门词语
纱门的解释
百分点是什么意思
焱怎么读
斜组词
界的多音字组词
煎熬反义词是什么
坟墓近义词
骂街造句
阌怎么写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