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成语词典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解释如下:↓
目录 |
典源作「衿」。「衿」同「襟」。见同「现」,音ㄒ一ㄢˋ,露出。形容衣衫破旧,不能蔽体。今多指生活穷困。
《庄子.让王》1>曾子居卫,縕袍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2>,十年不制衣,正冠3>而缨4>绝,捉衿5>而肘见,纳屦6>而踵决7>。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注解〕(1) 典故或见于《韩诗外传.卷一》。(2) 举火:生火煮饭。(3) 正冠:把帽子戴正。冠,音ㄍㄨㄢ。(4) 缨:系帽的带子。(5) 捉衿:抓住胸前的衣襟。衿,音ㄐ|ㄣ,同「襟」,古代衣服的衣领。(6) 屦:音ㄐㄩˋ,鞋子。(7) 踵决:脚后跟露出来。踵,脚后跟。
《庄子.让王》篇载:曾子在卫国的时候,十年都没有添制新衣,要把帽子戴正,帽带就断了;抓住衣襟,手肘又露了出来;穿上鞋子,脚后跟又钻了出来;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后来「捉襟见肘」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衣衫破败,生活困窘,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摊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纪约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见肘的夏布长衫。」《韩诗外传.卷一》则提到孔子的学生原宪过着贫苦的生活,「振襟则肘见」,但却自得其乐,沉浸在求学、求道的快乐中。其中「振襟肘见」一语,跟「捉襟见肘」略有不同,「振襟」是整理衣襟的意思。现今则常用「捉襟见肘」比喻困乏不足、穷于应付的窘态。
左支右绌
纳履踵决
家徒四壁
锦衣玉食
日食万钱
一掷千金
他经济穷困,捉襟见肘,时常三餐不继。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