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将杂草连根拔除。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语本《左传.隐公六年》。△「除恶务尽」、「赶尽杀绝」
典源
《左传.隐公六年》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1>有言曰:『为2>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3>蕴崇4>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5>,则善者信6>矣。』」
(1) 周任:周朝时贤能的大夫,生卒年不详。
(2) 为:治理。
(3) 芟夷:割草。芟,音ㄕㄢ,除草。
(4) 蕴崇:积聚。
(5) 殖:生长。
(6) 信:通「伸」,伸展、发扬。
典故说明
据《左传.隐公六年》载,春秋时,结邻的陈、郑二国时常发生争端而彼此交恶。后来郑国曾提出请求,希望能够与陈国和平共处。当时,陈桓公弟五父认为广结善缘是国家的重要施政方针,因此建议接受讲和。但陈桓公却认为宋、卫两国才是难以对付的敌手,郑国算不了什么,就拒绝接受郑国的讲和。结果在陈桓公六年五月时,郑国入侵陈国,陈国大败,被掳去许多财物及俘虏。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陈桓公没有广结善缘,让恶因滋长蔓生而不知悔改,随之而来的便是自取祸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说:「治理国家的,看到恶人恶事,就要像农民铲除田里的杂草一样,直接将聚生的杂草连根拔起,不让它有再生的机会,这样除去恶的,善的才能发扬。后来「斩草除根」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
书证
- 01.《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这个孩儿真个作怪!若不兴吾宗,定是灭吾族。莫若傍今杀了,斩草除根,萌芽不发。」
- 02.《三国演义.第二回》:「何进听罢,出谓众官曰:『蹇硕设谋害我,可族灭其家。其余不必妄加残害。』袁绍曰:『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
- 03.《水浒传.第二五回》:「可知好里。这是『斩草除根,萌芽不发』。若是斩草不除根,春来萌芽再发。官人便去取些砒霜来,我自教娘子下手。」
- 04.《醒世恒言.卷二九.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一不做,二不休,若不斩草除根,恐有后患。」
- 05.《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再说,假如这时要留他一个,你未必不再受累,又费一番唇舌精神。所以才斩草除根,不曾留得一个。」
- 06.《三侠五义.第一回》:「这日晚间正在伤心,只见本宫四面火起,秦凤一见已知是郭槐之计,一来要斩草除根,二来是公报私仇。」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见剪草除根条。三国演义˙第五回:不如先拿董贼,便是斩草除根!醒世恒言˙卷二十二˙张淑儿巧智脱杨生:这些书獃不难了当,必须先把跟随人役完了事,才进内房,这叫做斩草除根,永无遗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