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经由正式(formal)与非正式(informal)的资讯管道,使用并传播学术资讯(scholarly information),称为学术传播(scholarly communication)。正式的传播途径包含图书、期刊、会议论文、博硕士论文、研究报告、专利和标准等公开发表的文献。非正式的传播途径则指同事间交谈、备忘录、私人来往之信件、会议讨论与交换预刊本(pre-print)等。学术传播包含人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及自然应用科学等领域的资讯传播。19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家的学术文化交流较活跃,科学传播受到很大的重视。1970年左右,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的传播才逐渐引起关注。在创作学术资讯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前人的相关研究,以之为基础,避免重复,并作为自身研究的参考,此即为资讯利用,亦即资讯寻求。换言之,学者将研究成果发表,散播于出版品中,并从这些出版品中寻求资讯,因此学术传播与资讯寻求可谓一体的两面,二者并构成一循环。学术传播系统包括研究人员、出版者、学会、图书馆与书店等重要成员。正式的学术传播途径,即图书、期刊、与包括会议论文、博硕士论文、研究报告和专利等之灰色文献,称为一次资料(primary sources)。而经过整理汇整及密集加工成书目、索引、摘要、目录、名录、手册、便览、字典和百科全书等协助资讯寻求者查寻一次资料之所在者,称为二次资料(secondary sources)。正式的学术交流是公开的,资讯严谨而完整,可永久储存,且可检索。但正式的学术传播不是即时互动的,资讯较旧。近年来,学术传播有期刊出版的危机,期刊价钱昂贵,另有出版延宕、同侪评审等常探讨的议题。网际网络(Internet)创造散播研究的新的低价方法,高能物理领域以电子自行出版(e-print self-publishing)新技术处理科学资讯之传播。公开取用(open access)和大学机构典藏制度亦改进了学术传播。1998年6月,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RL)设立学术出版及学术资源联盟(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简称SPARC),在网络数位环境中扩展资讯传播。未来学术传播之趋势着重于利用电子工具散播资讯,除了使用搜索引擎、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资料库、和网络资源,另一新形式的电脑辅助传播系统-博客,微博等媒介亦方兴未艾。傅雅秀(1999)。从图书资讯学的观点探讨科学传播。Aaron, L. (2010, Oct.)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 survey of world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10), 2049-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