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解释如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在春秋时代,有一个爱国诗人屈原,他是楚国人,有一次秦国的国君想要以通婚为名义来陷害楚国的大王,当时屈原极力的反对,但是楚王并没有听信屈原的谏言,反而造成一些大臣对楚王的进言,于是楚王便将屈原流放到边境,后来楚王果真被秦王在秦国杀掉了,屈原一听到了这个消息十分难过,便抱着石头跳入汨罗江自杀了,当地的百姓被屈原的爱国情操所感动,于是就用竹叶包着糯米的饭团投进江中给鱼吃,希望鱼不要吃屈原的屍体,后来世人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也就是屈原自杀的这一天,有了包粽子的习俗,也将这天称为端午节,因为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所以这一天也叫做诗人节,相传当时有人想要找寻屈原的屍体,所以就划着船在汨罗江上找,就演变成划龙船的习俗了。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这是源于北方中原地区把五月五日称为恶月、恶日,所以会在这天进行驱邪避恶,才会有挂昌蒲、艾草、洒雄黄酒的习俗。因为此时正当炎炎夏日,各种疾病极易流行,所以会形成此种习俗也是有道理的。
(一)包粽子
(二)喝雄黄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四)戴香包
(五)划龙舟
请参考考数位教学资源入口网(ISP):【教育Wiki】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