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名籍简介: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明朝浙江宁波余姚县人(今黄埠镇)。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生平经历: 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名士,天启年间,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被杀害。崇祯初,宦官集团暂时失势,其中作恶多端的人将受到制裁。黄宗羲当时十九岁,得到这个消息后,毅然进京,为父讼冤,并且在对簿公堂时,手锥陷害他父亲的仇人。清军南下,黄宗羲回到浙江,召募义兵,组织抗清武装斗争。但不久兵败,被悬赏缉捕,只得隐伏山林。直到清政权基本稳定,放松了对沿海知名抗清人士的禁令后,才回到家乡,着书讲学康熙十七年,清政府诏徵博学鸿儒,未几,又开设明史馆,以此网罗知识分子,黄宗羲屡次被推荐,都以老病辞。公元一六九五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卒,年八十五。
学术: 黄宗羲学识渊博,对天文、历算、音律、释道、史地都有研究。 治学以扞卫阳明心学自任,力主诚意慎独之说。亦重史学之钻研,服膺者如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皆以史学名家,蔚为浙东学派。
【文学】
黄宗羲从文学角度强调「性情」,反映现实,表达真意。其诗风格朴实,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强意志。
【天文历算】
黄宗羲通过对照《国语》,认为古文《尚书?汤诰》是后人「误袭周制以为《汤诰》」。并得结论「今因推日食于昭十七年六月」(鲁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可见《夏书》本文不同孔书、左氏而非伪也,则不能不致疑于古文矣」。西人Fred Espenak的数据表明黄宗羲的推算完全正确。沈括于《梦溪笔谈?技艺》中说:「淮南人卫朴精于历术,一行之流也。《春秋》日蚀三十六,诸历通验,密者不过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朴乃得三十五,惟庄公十八年一蚀,今古算皆不入蚀法,疑前史误耳」。沈括之说,世后没人怀疑。黄宗羲作《春秋日食历》,对此观点进行进行了分析和修正。黄宗羲用西汉三统历推算出鲁庄公十八年二月是否有闰,并用授时历并参考西方历法,说明了比月频食是不可能发生的。黄宗羲发现《春秋》中记载的两次比月食都是「前食而后不食」,并论证了《春秋》中鲁襄公二十四年有关月食的记录是错误的,而鲁庄公十八年三月日食记录是可靠。黄宗羲用历算的方法对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进行了探讨,写有《历代甲子考》。他重新推算了孔子的确切生辰日期,并论证了周正建子和周历改月。
【数学】
黄宗羲在有限性、无限性的观念认识上亦有所建树。他数学上纠正了朱熹《壶说书》中的相关错误。分析了明朝流行的算盘和《数术记遗》中记载的计算器的区别。他对乡射侯制进行了详细数学分析。黄宗羲亦对中国和西方数学进行了平行比较,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认为西方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方法不过是对中国古代算术的窃取和修改。
【乐律】
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
【史地】
黄宗羲详细刊校了《水经注》,批驳了「分野说」。他的《明儒学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学术思想史专着。虽然,《礼记》中的《学记》、《儒行》、《檀弓》,《史记》中的《儒林传》、《孔子世家 》、《仲尼弟子列传》,《汉书儒林传》,《宋史道学传》,都可以算作学术思想史的嚆矢,其后还有宋朱熹《伊洛渊源录》,明周汝登《圣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已经有了学术思想史的雏型,但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收集资料比全面,阐述各家学术观点比较客观,分类系统性比较强,编纂的方法也有独到之处,即使比较晚出的唐监《清学案小识》、尹会一《北学编》,也都不能与之相媲美。
着作: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明夷待访录》系统的说明了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其中很多地方批评专制政治的缺失。
评价: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师」。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