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成语词典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解释如下:↓
目录 |
粟,小米。大海中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
北宋 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是宋朝闻名的文学家。宋神宗时,苏轼曾被贬官,降为黄州团练副使。当时黄州附近有一处名叫赤鼻矶的名胜,也叫赤壁,因为与三国时吴、魏交战的「赤壁之战」古战场同名,所以赤鼻矶成为后人游览凭吊的地方。苏轼来到黄州,也常到此处胜迹游赏,并曾以此地为名,撰成前后〈赤壁赋〉两篇。在前〈赤壁赋〉文中,苏轼藉与宾客泛舟其上时,抒发万物兴衰、人事变迁的感叹。文中提到因游赤壁,而怀想起当年赤壁之战时,曹操、周瑜当时的英姿,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飘扬遮空的壮观景色,如今却什么都不剩,岂不是让人无限感慨?何况我们如今所能做的就是学渔夫、樵夫般的过日子,以鱼、虾、麋鹿为友,驾着小船,举酒相敬。人生就像寄居在天地间的蜉蝣,也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是如此地短暂、渺小。想到这里,难免感伤起来,转而羡慕长江的永无穷尽。希望自己也能像天仙一样地遨翔天际,和明月同寿。这里的「渺沧海之一粟」后来演变成「沧海一粟」这句成语,比喻渺小而微不足道。
(1)近义词: 九牛一毛、秋毫之末(2)反异词:庞然大物、硕大无朋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不过如同沧海一粟罢了。
金渊博、曾鸿儒合编<多功能成语典>,p,312,金安文教机构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