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名籍简介:(768~824)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由进士累官史部侍郎,在朝鲠直无所忌。德宗时,上疏极论宫市,宪宗时,谏迎佛骨,皆坐贬。在外有惠政,为潮州刺史,民尤感德。卒諡文。愈于六经百家,靡不贯通,其文深探本原,闳深奥衍,尤为后世所宗。宋熙宁中追封昌黎伯,故世称韩昌黎。
生平经历: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七岁开始读书,十三岁能写文章,自言「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贞元二年(786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贞元八年(792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795年),三次上书宰相,希得荐举。
贞元十二年(796年),汴州宣武军乱,随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赴任,担任观察推官。期间与孟郊相识交游,李翱、张籍入其门下。董晋卒,改任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属下节度推官。张建封死,迁居洛阳。
贞元十七年(801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803年)任监察御史,因关中旱灾,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纠弹国戚京兆尹李实,遂贬阳山令,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甚以「韩」字,为儿取名。这一年侄子韩老成去世,写《祭十二郎文》。元和六年(811年)任国子博士,作〈进学解〉,受裴度赏识,擢为礼部郎中。815年随裴度征淮西,因功擢任刑部侍郎,并作〈平淮西碑〉。
任刑部侍郎时,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皇帝将佛骨迎入了宫中供养三日,举国若狂,甚有百姓烧指灼背者。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作《谏迎佛骨表》说明「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牲宰,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也可知矣。」宪宗闻之大怒,将处以极刑,裴度、崔群力救道:「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求谏争。」乃贬为潮州刺史。
往潮州路上,来到了蓝关时,大雪纷豭,韩愈见到侄儿韩湘(传说韩湘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不禁再三嗟叹道:「吾为汝成此诗。」诗吟:「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愿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此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后来在潮州又写〈祭鳄鱼文〉,往河里扔了一猪一羊,据闻鳄鱼就此绝迹。事实上,后来宰相李德裕、宋朝陈尧佐在潮州时,看见鳄鱼仍在。韩愈于潮州兴学、又藉以工抵债释放奴婢。韩愈卒后,当地乃建韩文公庙供奉。潮州任内,韩愈上书谢恩,改任袁州。
唐穆宗即位后,奉旨回京,历任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是人称其为「韩吏部」。五十七岁病卒,宋朝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
韩愈善写墓志铭,是时「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买然。」。韩愈文名日盛,达官贵人常求其为先人撰墓志铭,润笔甚高,韩愈亦来者不拒。司马光《颜乐亭颂》一文指出,韩愈「好悦人以铭志,而受其金」。韩愈写一篇《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润笔费用是「受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谢许受韩弘物状》记载曾收得韩弘致赠的「绢五百匹」,相当于四百贯钱,而时韩愈一个月的薪水只有二十五贯钱,当官反成副业。部分「谀墓」之作,在当时颇受讥斥。其友刘叉甚觉眼红,取其黄金数斤而去,云:「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元代王若虚说:「韩退之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于文字。」又说:「退之不忍须臾之穷。」
韩愈晚年养了一群公鸡,在给公鸡的饲料里拌了硫磺,喂上一千天,韩愈就吃公鸡。韩愈以「道统」自命,三十六岁时已经「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祭十二郎文〉),晚年有「落齿」诗:「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牙。俄然去六七,落势殊末已」。后来在长安城南兴建过豪宅,也有绦桃、柳枝等妓,能歌善舞。长庆四年(824年)敬宗即位,同年十二月韩愈因病去世,年五十七。韩愈去世后,〈韩文公墓志铭〉是由其生前指定的高徒皇甫湜撰写,李翱令作行状。
学术思想: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力主「文以载道」,自云:「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于〈原道〉一文,更确立儒家道统谱系,以承继者自任。攘斥佛老,摈除诸子百家之说。
文学成就:韩愈长于诗文,力斥当时骈文,提倡古文,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推进唐代古文运动。其文章以排斥佛老,阐明儒家之道为宗旨,长于议论,〈师说〉、〈送董邵南序〉、〈原性〉、〈原道〉、〈谏迎佛骨表〉、〈进学解〉、〈送穷文〉,备受传诵。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诗有论者以为可以列李白杜甫之后,居全唐第三。韩诗以文为诗,以论为诗,求新求奇,有气势,对纠正大历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对宋诗产生了较大影响。王安石以「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语出韩愈《荐士》诗)概括其诗风。他的代表作有《南山诗》、《调张籍》、《听颖师弹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雪》、《晚春》等。
评价: 韩愈散文,包括论、说、书、序、记、传、表、状、颂、赞、赋、铭、哀辞、祭文、碑志、杂文等。其中论说文的代表作如『原道』、『原性』、『原毁』、『师说』、『进学解』、『论佛骨表』和『杂说』四首等。大多写得曲折奔放,气势雄健,「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语)」;记叙文的代表作如『坟者王承福传』、『蓝田县丞听壁记』、『张中丞传后叙』和『毛颖传』等,塑造不同人物性格,笔底饱含情感,往往带有传奇色彩;抒情文的代表作如『祭十二郎文』、『与孟田野书』等,前者被前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佳作,后者诚恳朴直,不加修饰,前人赞美其「真气足以动千载下之人」现代学者钱仲联先生说:「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具有多样的艺术特色」。
苏轼盛称其「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苏洵称赞韩愈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钱仲联:「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具有多样的艺术特色」。韩退之所撰写《祭十二郎文》与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列为中国三大抒情文之一,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陈寅恪在《论韩愈》中论及韩愈排斥佛教,「呵抵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周作人对韩退之则不以为然:「讲到韩文我压根儿不能懂得他的好处」,「总是有旧戏似的印象」,「但见其装腔作势,搔首弄姿而已」。他在《秉烛谈谈韩文》又说:「假如我们不赞成统治思想,不赞成青年写新八股,则韩退之暂时不能不唉骂,盖窃以为韩公实系该运动的祖师,其势力至今尚弥漫于全国上下也」、「如有人愿学滥调古文,韩文自是上选」。韩愈说自己反对阉党,「日与宦者为敌」,但是贞元十三年,韩愈曾作〈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对宦官俱文珍歌颂备至。后来又作《顺宗实录》,对俱文珍亦多加褒辞。魏了翁嘲笑他「韩公每是有求于人,其词辄卑谄不可据」。韩愈善写「谀墓」之文,清初顾炎武在书信中评他:「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犹未敢许也」。张耒论韩愈「以为文人则有余,以为知道则不足」(《韩愈论》)。朱熹指责韩愈「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读唐志》)。章学诚称韩愈的碑志文是「心识古人源流,随时通其变化」(《文史通义·墓铭辨例》)。茅坤说:「世之论韩文者,共曾称碑蒜;予独以韩公碑文多奇崛险谲,不得《史》《汉》叙事法,故于风神处或少道逸。」(《唐宋八大家支钞·论例》)章太炎说:「韩对死生利禄之念,刻刻不忘:登华山大哭,作《送穷文》,是真正的证据。」韩愈登华山,「度不可返,乃作遗书,发狂恸哭」,最后被华阴县令救下。
着作:《昌黎先生集》
名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来源:教育Wiki
解释如下:↓
来源: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