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目录 |
永泰元年九月,杜甫在云安病倒,住了半年。次年三月迁往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住在鱼复,后来迁至赤甲,再迁至瀼西,最后则在东屯。居住约二年。这时他年老多病,患有肺病、风湿、糖尿病及疟疾。他越来越思忆故国家乡,思念亲朋故友,关心穷苦百姓,忧虑国家前途。其间,杜甫抒情写怀,咏古讽今,感慨激扬,不由自己,所作诗篇,约占今存作品总数三分之一。
大历元年(七六六),他做了一篇自传性的叙事诗─〈壮游〉,从幼年学诗起,历叙漫游齐、赵,洛阳失第,长安十年,经安史之乱到滞留巴蜀的生活。当时杜甫五十五岁。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吐蕃、回纥却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国家仍是动荡不安。而这时杜甫生活困苦,既担忧时局,又深知自己已无力匡扶国运。于是便又在滞留夔州期间,将自己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及对昔日长安生活的怀念,结合眼前萧森的秋景,融铸于诗作中,写成了一首悲壮苍凉、意境深闳的〈秋兴八首〉。
大历三年(七六八)初,他离开夔州,乘舟出峡。抵峡州(宜昌古称)后受到地方官的热情款待,并在下牢溪畔的津亭,为他设宴洗尘。他写了《春夜峡州田待御长史津亭留宴》一诗以记其事。他还游览了附近的山川,所写《虎牙行》一诗,生动地描述了荆门虎牙(在宜昌境内)的险峻形势。
〈壮游〉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皇。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句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监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皁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鶖鶬。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称觞。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翠华拥英岳,螭虎噉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斯时伏青蒲,延争守御床。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荣华敌勳业,岁暮有严霜。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夜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汉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幕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堕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舍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秋兴》可说是杜甫晚年心境与艺术成就的最高表现,其高妙处,表现于章法结构、声律节奏、反复对比、情景交融及用字精链等五方面。
《秋兴》是一个结构严密、互为呼应的诗组,故我们不能将之分拆欣赏,亦不能转换其次序。《秋兴》的前三首写夔州,最后四首写长安,以第四首为转捩点。第一首以夔州的秋景起兴,渲染出「萧森」与动荡不安的气氛;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二句,则表达出心系长安的心情。第二首承第一首「急暮砧」而来,写诗人在夔府的暮景中,对兵戈不息,晚年卧病的寂寞心情;「每依北斗望京华」则再次表达出诗人对长安的怀念。第三首承第二首的夜色,写秋日晨景。虽面对宁静江色,但诗人想到自己报国之愿未能达成,便产生了一种事与愿违的感叹。
前三首写诗人心系故国,又隐含一种抑郁不安,至第四首诗人便揭示出个人原因:长安的情况像「奕棋」一样,反复不定。想到朝局的变迁、边境的纷繁,往日长安的繁华景象,不禁涌现于诗人眼前。第四首的「故国平居有所思」,下开以下五首。
第五首写昔日长安宫殿的壮丽,以及自己能「识圣颜」的美好回忆;第六首写帝王因游宴而引起无穷「边愁」,因而断送「千古帝王州」;第七首写出昔日国力强盛、物产富饶的景象;第八首则记游长安胜地的豪情。八首诗前呼后应,章法慎密。
而且前四首写夔州,仍涉长安;后四首写长安,但不离夔府。如此组织,正显出诗人心中悲伤的主因:身在夔府,心在京华,但却因老病和动乱而无法归去。由此可见《秋兴》组织构之妙。
杜甫亦善于运用声律节奏表达感情。在第三首,诗人写自己已在暮年,却未能一展抱负,壮志难酬,只有孤寂的独对秋江,心情很是悲伤激动,于是便写出自己的心意:「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遗。」运用kang及kung一类响亮的音节,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又为了表示北方战情的紧张,诗人在「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二句中,运用了紧凑的韵律:「直」、「北」押韵,「关」、「山」叠韵,「金」、「鼓」双声,「震」与下句的「征」双声,造成声律节奏紧密的效果。
诗人亦善于运用句子节奏来表达感情。七律的句子节奏多为 4:3 ,但诗人在第二首却末句却使用 2:5 的节奏,表达出惊的感情。诗歌前六句写作者心念长安,思绪在长安与夔州间往还,仿如置身梦幻之中。但最后两句「请看 / 石上藤萝月,已映 / 州前二月花」,便以 2:5 的节奏,打诗人的美梦打破,表达出诗人从梦幻中惊醒的惊愕心情。
诗歌多次回环往复,以昔日与今日之景况作对比,加深诗人对长安的怀念及对现今凄清孤寂的感叹。这在第五、七及八首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五首先写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及早朝的壮严,最后转写沧江病卧,岁晚深秋;第七首写昆明池的美景,显出故国昔日的强大国力,结尾却写自己无力归去,表达出一种孤独与无奈之感;第八首写昔日郊游的豪情,可惜返回现实,只能「白头吟望苦低垂」。
诗人在诗中不仅写萧瑟的秋景秋声,而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这些景物之中。如第一首「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不仅写出了江上关塞的风高浪急,萧条晦暗,惊涛骇浪,也寄寓了诗人极度不安的心绪与抑郁不平的心情,同时也象徵了国家政局的不稳与不安的前途。其他如「鱼龙寂寞秋江冷」、「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州前芦荻花」,也将诗人的情感融入景色之中。
杜甫曾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十分着重字词的锤链。《秋兴》也可见其链字之功力。如第六首:「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这里的「风烟」影射战火(「烽烟」)。又瞿唐与曲江相去万里,但现却因「风烟」而相接。诗人讽刺地以「接」写离散,就能反衬出其不能归去的愁绪。
而第三首:「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渔人一夕不去,彷如诗留济夔州,难返长安;而可以自由飞去的燕子却故意在江面徘徊不去,彷佛揶揄诗人之不能归去。「还」与「故」二字,就能突显出诗人不能归去的悲苦心情。
古府名,即今奉节,是川东闻名古城,地处长江三峡西首和库区腹心,东临三峡大坝,西靠重庆,南连张家界,北连西安,是渝东,陕南,鄂西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奉节战国以前曾属庸、夔、巴等小国,西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一O一六年)建为夔子国,后为楚国所并。秦朝时置为鱼复县,唐时设夔州总管府,辖十九州县,宋时置夔州路,竟上管渝州(重庆)下辖施州(湖北恩施)等七州二十一县。奉节在周赧王元年(公元前三一四年)建为鱼复县,是我国早期所建县邑之一,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六四九年),为旌表诸葛亮「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夺」的忠君爱国思想而改名奉节县沿用至今。历史上许多闻名的诗人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刘禹锡等都在上留下许多的诗篇,因此奉节又享有「诗城」的美誉。
据地方志所载,奉节城址曾先后五迁,大致不出今奉节与夔门之间的沿江两岸,包括今白帝城在内。今址为宋代所迁,以后再无变动。其城依山面江,周长六里,原有五座城门,并各有题额,东门为「瞿塘天险」、西门为「全蜀咽喉」、 大南门为「纵目」、小南门为「观澜」、北门为「肃威」;均为明朝成化十年(公元一四七四年)所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现在只保存有大小两座南门。大南门是入城的主要通道,改称「依斗门」,取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之名而得名。依斗门高出江面数百级,在这里可以纵目观赏「衆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壮丽景色。
奉节城扼瞿塘峡口,形势险峻,自古为军事重镇。目前则是三峡旅游区中最大的县城,城内保留着大量遗迹,如刘备托孤的永安宫、甘夫人墓、杜甫夔州草堂、锁江铁柱等。城外江边还有诸葛亮所布的八阵图遗址。(古代所谓「八阵」是指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为名称的战斗队列,这里的八阵图是诸葛亮「磊石为阵」推演兵法之地。) 大江东下,梅溪河、草堂河北来,赤甲、白盐两山夹江对峙,形势之险峻,真是世间罕见。沿江两岸相传有「奉节十二景」,如「武侯八阵」、「瞙回澜」、「白帝层峦」、「赤甲晴晖」、「白盐曙色」、「峡门秋月」等等。
杜甫在〈引水〉诗说:「云安沽水仆奴悲,鱼复移居心力省。」可知他从云安到达夔州后,就住在鱼复。《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于鱼复城说:「志云:旧治在赤甲山上。公孙述移于城之东南白帝山上,再今奉节县东五里。公孙述据蜀,殿前井有白龙出,自称白帝,因更鱼复为白帝城。」由此可知鱼复城亦称白帝城,所以杜甫于〈移居夔州郭〉诗说:「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白帝山在夔州府东十三里,接赤甲山,白盐山在府东十七里,岩壁高峻,色若白盐,所以〈入宅〉诗又说:「奔峭背赤甲,断崖当白盐。客居媿迁次,水生鱼复浦。」瞿塘峡在夔州府东八里,所以又于〈返照〉诗说:「反照开巫峡,寒空半有无。已低鱼复暗,不尽白盐孤。」地理环境无一不合。
再者,灩澦正当瞿塘峡口,为楚蜀之门户,所以于〈秋兴八首〉说:「瞿塘峡口曲江头」,在夔州的家住在瞿塘峡口,长安的家住在曲江头,故两地并提。又于灩澦堆诗说:「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夔府书怀〉诗说:「端居灩澦时」;〈雨四首〉说:「柴扉临野堆,高轩当灩澦」;〈灩澦〉诗说:「灩澦既没孤根深,西来水多愁太阴」;〈长江二首〉说:「声驱灩澦深」。无不是写实。
在鱼复住有一年,于大历二年春迁至赤甲,不久,又迁至瀼西。〈赤甲〉说:「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他是在大历元年春到达鱼复,现在是大历二年春,故言:「两见巫山楚水春。」可是住赤甲不久,又迁至瀼西,所以于〈瀼西寒望〉诗说﹔「瞿塘春欲至,定卜瀼西居。」又于〈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说:「久嗟三侠客,再与暮春期。」由此可知他于大历二年暮春迁至瀼西。《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于大瀼水引《舆地纪胜》说:「公孙述于东瀼水滨,垦稻田东宅。东宅稻田,水畦延袤,可得百许顷。前带清溪,后枕崇冈,树林葱蒨,气象深秀,去白帝城五里,而多稻米,为蜀第一。」又引《夔门志》说:「东屯诸处,宜瓜畴芋区。瀼西亦然。」又引《入署志》说:「山间之流通江者,土人皆谓之瀼。」可知瀼西、瀼东因瀼水而分。东屯在瀼东。杜甫之所以搬往瀼西,为的是耕种方便,因而他又在东屯租了几间草屋,也就在东屯与瀼西之间来回居住。〈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诗说:「东屯复瀼西,一种住清溪。来往兼茅屋,淹刘为稻畦。市喧宜近利 ( 注:瀼西居近市 ) ,林僻此无蹊。若访衰翁语,须令賸客迷。」所住的东屯地方,极为偏僻。「东屯西崦」诗说:「空村难见鸟,落日未逢人」,其偏僻可知。「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白盐在北,古赤甲城在东,四周围都是山,平地上一川东流,两岸都是稻田,这是东屯的地理形势。
关于东屯的地理形势,还有几首诗在描写。〈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诗说:「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园〉诗说:「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碧溪摇艇阔,朱果烂枝繁。始为江山静,终防市井喧。畦疏绕茅屋,自足媚盘餐。」小园、明指在东屯的小园。所以〈上后园山脚〉诗说:「清旭步北林,小园皆高冈。」与《读史方舆纪要》所记载的「前带清溪,后枕崇冈」正合。又〈上后园山脚〉说的「更上林北冈」,〈暇日山园散病〉说的「江村意自放」,「深耕种数亩」,〈溪上〉说的「峡内淹留客,溪边四五家」,也可知道在什么地方了。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