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目录 |
字仲任。
王充(27年-97年[1])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约卒于和帝永元八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哲学家。充六岁进学,禀赋聪慧,二十二岁时,位至县一功曹,后历任都尉、郡功曹,因谏争不合引去。《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既其曾至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然其学多不类当时重经说谶纬的学风,多不见容于当世。三十三岁时返家,发愤着述《论衡》一书。着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只有《论衡》保存下来。近人黄晖撰《论衡校释》30卷,是较为通行的版本。由于史料缺乏,王充的生平还存在诸多争议。例如:乡里称孝问题、师事班彪问题、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才学问题等等。根据《后汉书?王充传》与《论衡?自纪》,比较可靠的是:王充是会稽上虞人,祖先原籍魏郡元城(与王莽同籍)。他的为人与言论都很奇特,不同流俗。年轻时曾做过县掾功曹等职位,但可能常与长官不合,而屡次遭到辞退(「仕数不耦」)。故勤于着述,抒写怀抱(「徒着书自纪」)。晚年又任州治中职,后来可能因为老病而「自免还家」。七十岁左右,有感于年老衰病,故习练道家养气服药之术,着《养性》一书,为的是追求保命延年。《后汉书》本传记其事云:「后归乡里,屏居教授。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实理。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理,户牖墙壁,各置刀笔,着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王充一生仕途不顺,至六十岁,扬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又迁为治中,仅一年余又罢官,从此终老于家。
王充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历来评价两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贬重于褒,认为:「其言多激……,露才扬己,好为物先,……然大抵订伪砭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于风教。」。章炳麟《检论》则褒重于贬,认为王充:「作为《论衡》,趣以正虚妄,审乡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擿,不避上圣,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尟有能逮者也。」但也说他:「然善为锋芒摧陷,而无枢要足以持守,惟内心之不光熲,故言辩而无继。」二十世纪后半以来,由于王充的批判性文风与唯物色彩特别受到青睐,正面的评价几已呈一面倒的局势。《论衡》一书,由青年写到老年,应是他一生心血所聚。上虞乌石山(今上虞章镇滨笕枪山)有王充墓。《论衡》一书的精神在「疾虚妄」(〈佚文〉)。疾虚妄,疾的是「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对作〉)。汉朝是个谶纬符录盛行的朝代,王充由于看到了世传儒书充斥着荒谬,民间言谈充斥着迷信,像《淮南子》就记载共工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尧时十日并出,尧上射九日等荒诞的故事。而这等书籍传说,在民间可谓比比皆是。所以王充感到「心濆涌,笔手扰,安能不论?」而论述的方法则是:「论则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虚之事,辄立证验。」(〈对作〉)所以,《论衡》一书的方法可说是讲求实践检验的方法。〈薄葬〉篇说:「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他接着又说:「唯圣心贤意,方比物类,为能实之。」所以,不但考之以心,考的还要是圣心贤意;效之以事。和西方或者讲实验、或者讲上帝的观点相比,王充继承了中语文化中这种源远流长的先进的方法论。强调了实践检验,而不只是实验检验。强调了类推、类比,通过类推、类比等方法比单纯的实验能更有效的找到能符合实践的答案。
除了八十五篇的《论衡》以外,据王充《后汉书》本传云:「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作《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后者今已不传,仅《论衡》一书传世,今本《论衡》亦为八十五篇。
综观王氏一生,虽未能显达于当世,后世则对其说有极高评价,《抱朴子》、《北堂书抄》、《太平御览》皆称其为「一代英伟」。
来源:教育Wiki
解释如下:↓
来源: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