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錮之禍】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黨錮之禍

拼音

dǎng gù zhī huò

怎么读

【黨錮之禍】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黨錮之禍】 Wiki解释

解释如下:↓


目录

起因

党锢之祸(Disasters of Partisan Prohibitions)是因为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外戚和豪族的勾结所造成的动乱。因为外戚专权时常会遭到反击,而外戚却又以皇太后林朝为背景,透过内朝来控制政权。幼帝长大成人后,在皇宫内既被外戚所孤立,于是和平时接近的宦官联合,意图突破孤立的状况,以恢复政权。例如:和帝时,和帝与宦官与郑众等人相谋,诛杀外戚的领袖窦宪。这是东汉宦官掌权之时。但宦官真正掌握实权乃在桓帝之时。桓帝与五宦官相谋灭外凄梁冀,受封为侯,从此掌握朝廷大权。因此,和帝以后,外戚与宦官在内朝龙争虎斗,轮流掌权。宦官掌权之后,即利用族人与养子任地方大员,与豪族勾结,鱼肉乡民,其情形和外戚如出一辙。

经历

在内朝掌政的情况下,政治上慢慢出现了批判势力。这些事例大都来自有关未而无权利的外朝官僚。其批评对象都指向宦官。外潮的批评始于安帝,但批评者不是自杀,即是下狱而死。至桓帝时,批评者已成为一股庞大的势力。这些批评者大多为儒者出世,称为「清流」。清流派的结构大致是外朝官僚、非宦官派的地方官、受排拒的豪族、不受重视的乡论以及太学生为主,在过及于其他地方。批评势力兴起,当然会受到当权派宦官的压制。因此,在翰墨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第一次发生在桓帝(注1.)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李膺等两百多人以结党惑众为由,被处终身禁锢,不得为官。第二次则发生在桓帝去世,灵帝(注2.)即位后。外戚窦武与清流派陈蕃、李膺联合士子,欲杀宦官,反被宦官所制,窦武自杀,陈蕃被杀,遭到禁锢(不得为官)者达六、七百人。清流全被逐出朝廷。宦官派势力如日中天,不仅乱政,亦鱼肉人民,以致激起农民的叛乱。提倡以宗教老式的「黄巾」(注3.)集团声势浩大,终于引发全中国的大动乱,汉家政权摇摇欲坠。

关键字

中文关键字:汉桓帝、汉灵帝、黄巾

英文关键字:Emperor Huan of Han、Emperor Ling of Han、Yellow Turban Rebellion

出处

李永炽/着。中国全集2历史中国,1982年出版,页64。锦绣出版社有限公司。


来源:教育Wiki

【黨錮之禍】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作者:周愚文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黨籍 嫁禍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