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子夏

拼音

zǐ xià

怎么读

子夏

【子夏】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子夏】 Wiki解释

解释如下:↓


目录

生平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家语云卫人。郑玄曰温国人。在孔门中,子夏为文学科。

思想

先师去世后,子夏居河西,为魏文侯师,带有一批学生,而李悝、吴起,是犹以政事成名者。虽然今天把李吴归入法家,但当年变法图强,却也不愧是夫子足食足兵民信之教也。盖儒家倡导礼制,礼制与刑政在追求制度性上相通,况且当年三晋法家驱逐贵族,是反世官也;立木赏金,是取信于民也;奖励耕战,是足食务本也;教民版筑,是仁民用众也。至少在子夏的授业弟子那里,并没有看到以吏为师的专横愚民,而是看到了政治家徵诸耆老的谦逊。所以,虽然世俗割裂儒法,但子夏弟子至少是不谬师旨的。

但子夏泽及后人的贡献,更表现为他遍讲经书,为之羽翼。今天存留的《诗序》,大序为子夏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一如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体现了以哲理、政事解诗的思想。

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

子夏思想既是早期儒家在三晋的发展,又是由儒入法的关键。子夏本人不是法家人物,但以子夏思想为核心的三晋儒家却非常注重实际。子夏儒学不仅直接影响了战国早期法家,也间接影响了荀子的思想和韩非子的思想,而荀、韩都是三晋人士,韩非子还曾师从荀子,最终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三晋法家的思想,不仅代表了时代潮流,而且左右着秦汉以后中国政治的主流。

子夏还善于乐,今天的乐记、诗序都保留了他的思想,依然是与政事相关,注重德操的引导。从性格上看,子夏有真情,守礼制,所以子夏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不和,弹之而不成声。

着作

子夏虽然没有实际的着作,但其思想却延伸至后世。现存《仪礼丧服传》,便是子夏之徒的作品。同时,子夏一派注重发掘春秋之微言大义,求其褒贬,论其大道,这与以政解诗是一脉相承的。子夏之春秋学辗转相受,至汉写成《公羊》、《谷梁》二传,春秋大义,实赖此而传。另外,现在人多认为《左传》成于战国早期,且作者当身历齐鲁晋楚,并且地位不低——这一推测似乎都指向一人:吴起。

虽然吴起一向名声不佳,但其与魏文侯舟中之论(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足见其见识与历史知识。而左传一书,精于礼仪,深通兵法,嫺于辞令,也真有子夏后学之风。夫子晚年好易,则易经也当为子夏所重,所以后世流传《子夏易传》虽为僞书,但子夏传易却是在情理之中的。

评价

子夏为孔门四科中的文学科,和子游并列。

参考资料: 第三期


来源:教育Wiki

【子夏】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作者:程运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函夏 伏夏 今夏 子女玉帛 子夏肥 子夏悬鹑 子网路罩幕 西夏 大夏 子皋 子婴 半夏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