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中体西用
拼音
zhōng tǐ xī yòng
怎么读
【中体西用】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中体西用」乃清末中、西学论辩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首先提出此一主张者,实为薛福成。他指出:「道德之蕴,忠孝之怀,诗书之味,此其体也;达时务之英才,研精器之通才,练习水陆之将才,联络中外之译才,此其用也。」其后孙家鼐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也提出此一主张。他强调「中国五千年来,圣神相继,政教昌明,决不能如日本之舍已芸人,尽弃其学而学西法。」因而主张中国创立学堂,应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此,总理事务衙门于订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乃明白指出:「近年各省所设学堂,虽名为中西兼学,实则有西而无中,且有西文而无西学。……各省学堂,以洋务为主义,即以中学为具文。」强调「东西各国,无论何等学堂,断未有尽舍本国之学,而能讲他国之学者;亦未有绝不通本国之学,而能通他国之学者。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故于〔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
光绪二十四年(1898),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大力阐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当时维新派提倡「西学」反对「中学」,而守旧派则反对「西学」,固守「中学」。张之洞认为「旧者因噎废食,新者歧多而亡羊;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本;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因此主张,只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才是不偏不倚的正确思想。张之洞认为「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又说:「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若史以识我中新历史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若只讲「西学」,而「不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本,西学为末。当时严复就反对此一思想;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勉强拼凑在一起,结果两者都学不好。他又说:「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不特无益于时,然大累于世」。
「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所走的是折衷的道路。在晚清时代,对反对维新派的教育改革和抵制西方传教士的全盘西化上,都起过某种程度的作用。此一思潮,不但使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且对清末文化政策的修订,学制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留学教育的发展等,也都产生了一些效果。在某种意义上,此一主张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可融性、共同性、特殊性,把中国旧文化作为此一主体建筑的骨架,而把西方新文化作为这一建筑的可利用材料,企图通过教育手段完成此一中西合璧的工程,既表现了某种程度的进步性,但也呈显了阻碍社会进步的矛盾性。
五四运动以后,中体西用的思想,还是不绝如缕地在发挥作用。直到今天,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作者:程运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互用
亟用
俗用
并用
侯莫陈利用
儿妇人口不可用
保用
克用
佩用
储用
全用
全部效用
热门词语
生铁 怎么读
过关斩将的拼音
砭怎么读
飃组词
谠的多音字组词
私仇反义词是什么
徒负虚名近义词是什么
齿尊如何造句
鐿的笔顺
词海
回页面顶部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