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1842~1910)是美国闻名的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其学说对于当代美国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哲学方面,他在一九零七年所发表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开启了哲学上的实用主义运动。「实用主义」一词虽为帕尔斯(C.S. Peirce, 1839~1914)所创,但詹姆斯却使其更广为人知;至今实用主义仍支配了多数美国人的思想。在心理学方面,他的〔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则是象徵着心理学自哲学、宗教解放出来的经典之作,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向着科学迈进一大步。詹姆斯其他重要的着作还包括下列:〔心理学教本—简明课程〕(A Textbook of Psychology-Briefer Course, 1892)、〔信仰的意志〕(The Will to Believe, 1897)、〔宗教经验之种种〕(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1902)、〔多元宇宙〕(A Pluralistic Universe, 1909)、〔真理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ruth, 1909)、〔哲学的一些问题〕(Som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11)、〔记忆与学习〕(Memories and Studies, 1911)、〔激进经验主义论文集〕(Essays in Radical Empiricism, 1912)等。 在生平方面,詹姆斯一八四二年生于纽约(New York),父亲是一位神学家。由于家庭关系,詹姆斯早年的教育多在欧洲接受。他最早曾想成为一位画家,但旋即放弃 。十九岁时进入哈佛(Harvard)大学学习解剖学、化学;后在一八六五至一八六六年随阿加西滋(L. Agassiz)至巴西探险而中断学业;但又在一八六九年取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一八七三年成为哈佛大学生理学的讲师;一八七五年时开始教授心理学;一八七六年他成为生理学的助教授;一八八五年升任哲学教授。在詹姆斯一生中,他一直为疾病所苦,但这也促使他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着作。 詹姆斯的思想可以说是源于他对科学的执着及对宗教信仰之间的张力;此可由他的前两本重要着作与心理学科学有关看出。甚至于他在后期有关哲学的着作,也可视为是他尝试以哲学观点来解释心理学与宗教两者的关系。以下即据此来说明詹姆斯的一些重要思想。(1)在心理学方面,詹姆斯主张以经验的方法,包括功能论、生物学的方式,再联合自省方式来进行心理学研究。他排斥以往用形上学理念来解释心灵,改采生理学观点,认为大脑的活动,决定了心智的作用;目的与选择的追求,正是心灵作用展现的特徵。詹姆斯并提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概念,视意识为一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结构。此外他也提出情绪(emotion)是「对于身体状态之感觉」的看法,认为情绪是随身体状态而生,而不是情绪产生身体状态; (2)在宗教方面,詹姆斯认为人的自我(self)由三部分组成:最下层是物质我,中间是社会我,最上层是精神我;其中精神我虽然也是经验的产物,但乃是由反省过程形成的,是人类放弃从外在角度分析事物的结果,是许多自我统合而成的最后自我。由于人有精神我的组成,所以他可以超越一些直接的证据之上而从事信仰。虽然詹姆斯对于宗教生活的分析是建基于经验的分析,但他却认为宗教是仰赖于某些超越的事物,甚至于超越理性之外; (3)在哲学思想方面,詹姆斯认为真理是随时间而发展改变的,每个真理都必须通过三个考验:一是理论本身一致性的考验;一是有无事实支持的考验;另一是能够给予人们再三实行之动能的考验,也就是说一个学说若无法提供人们有意义的生活,就不可能是真的。藉由他的实用主义,一方面符合他心理学中的功能论,另方面他也说明了无神论不可能为真。另外,詹姆斯的重要哲学观点,尚包括世界不是单元的或是绝对的统一(如此才能给人类自由的空间),心灵与物质只是「实在」(reality)组成的二种方式(两者均是由纯粹经验所组成),以及价值出现在人所作的主张中等。 综上所述,詹姆斯可以说是一位目的论者,他所提出的学说,无论是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皆有其系统架构以与其目的论相配合。但他也同时以自然科学的观点来探讨人的心理,使心理学正式步入科学化的阶段。 詹姆斯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不只限于哲学或心理学等方面,他曾运用他在(心理学原理)中一些重要的原理、原则,写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经典着作〔与教师谈心理学以及与学生谈人生理想〕(Talks to Teachers on Psychology and to Students on Some of Lift's Ideals, 1899)一书。这本书开启了心理学与教育学中的新领域;凡是教育方面的重要课题,如本能、游戏、习惯、自动反应、劳作与纪律的价值、惩罚的方式、分数的意义、填鸭式教学的谬误、背诵的方法、教学法、教学目标的限制、教室观察的价值、个别差异、道德训练的基础及师生关系等,在本书中均有所讨论,对于日后的教育学研究启发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