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成语词典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解释如下:↓
目录 |
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
出兵讨伐有罪者。后亦用「兴师问罪」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状,并严加谴责。
「兴师问罪」的「师」,指的是军队。「兴师问罪」就是出兵讨伐有罪者。这句成语见用于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爨(ㄘㄨㄢˋ)本是蜀汉时期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大姓之一。东晋时期,爨氏世代驻守于南中之地,形成地方割据局面,「爨」逐渐由姓氏变成民族泛称,中原民族于是称其为「爨蛮」。隋唐之际,爨蛮分裂成东、西两爨:东爨的主体民族为「乌蛮」;西爨的主体民族为「白蛮」,其中又包含了蒙巂、越析、浪容、邆睒、施浪、蒙舍六个部落。唐玄宗时,两爨的主祭崇道带领群众动乱,玄宗召来蒙舍部的蒙归义前往平乱。乱平后不久,崇道又杀了被任命为南宁都督的爨归王,归王被害,他的妻子阿回到自己的乌蛮部借兵,发兵征讨崇道,转变成整个爨族的内乱。阿又派遣使者去请求蒙归义替自己复仇,蒙归义为安抚他们,先让归王之子守偶继承父业,任宁州都督,并将女儿许配给他,另外,也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许配给崇道的儿子辅朝。然而,崇道虽然表示愿意停战,但其实仍旧不时发兵攻伐守偶母子,阿只好再请蒙归义出面,蒙归义于是带领军队讨伐崇道。崇道战败,向南逃到黎州,他的家人和亲信都被俘虏,蒙归义并杀了辅朝带回自己的女儿,崇道本人最后也被杀。此次战役,让爨族的各部元气大伤,从此分崩离析,积弱不振。唐代樊绰的《蛮书》为云南史籍,记载了此段历史,对于阿母子求蒙归义起兵代为征讨崇道一事写到:「阿又诉于归义,兴师问罪。」这里的「兴师问罪」就是指发动军队前去讨伐有罪者。今日则多用来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状,严加谴责。
大动干戈、吊民伐罪、问罪秦中、兴兵伐罪、声罪致讨、严厉谴责。
负荆请罪、握手言和。
1.就算你想要兴师问罪,也得要师出有名啊!2.武王为解救商朝的苦难百姓,所以向商纣兴师问罪。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