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解释如下:↓
皮影戏在台语称作「皮猴戏」,是一种将羊、驴、牛皮刻成的人物,以木竹筷黏接操纵,搭配灯光投影和音乐伴奏演出的民俗技艺。
目录 |
皮影戏的起源,有埃及与印度两种说法。主张埃及起源者由于皮影戏偶的脸部皆为侧脸、眼睛却是正眼,与埃及壁画造型相似,因此认为皮影戏最早出现于埃及,后来传至由中东、印度而渐渐普及到世界各地。另一说则透过田野调查,主张皮影戏最早起源于中东,大约在两千年前传入印度,一千年后随着印度教的传播又影响缅甸、爪哇与印尼等地,直到现在仍每天搬演印度教的史诗神话故事。在印度南部有两省(坦米尔南度、喀拉拉)被印度人视为皮影戏的发源地,当地皮影戏至今发展不衰。
宋代,皮影戏由华侨从爪哇引进中国,不但在中国生根发展,也发展出小型、精致、灵活的皮影戏偶。台湾的皮影戏最晚在清中叶从潮州传入,特别盛行于南台湾,戏团曾经多达数百团,但战后开始没落衰微。(注1)
皮影戏偶以羊、驴、牛皮为材料,依照角色的性格雕刻出不同的形象与花纹,经由染色、涂上桐油,最后形成具有相当硬度的人物侧影。皮影戏的造型以平面的线、面、纹样镂空而成,以一种变形而夸张的手法表现角色的特徵,用色也十分强烈鲜明。戏偶的头可以取下替换,手、脚、膝、腰也都可以活动,以二或三支筷子操纵演出。(注2)
皮影戏可分成「文戏」、「武戏」两种,文戏重音乐与唱腔的表现,武戏则强调武打动作与声光效果,演出则大多配合宗教节庆、酬神、婚丧喜庆等场合。
目前台湾的皮影戏团都在高雄市大社、弥陀一带,有东华皮影戏团、复兴阁皮影戏团、永兴乐皮影团、合兴皮影戏团、福德皮影戏团等。最闻名的师匠张德成(1920~1995)继承父业,并致力于改良皮影戏,更曾赴日本、美国表演。(同注1)
注1. 施翠峰、施慧美,《我国台湾地区民间艺术》,( 五南,2012二版),页218~222。
注2. 席德进,《我国台湾地区民间艺术》,( 雄狮,1996十版),页22~23。
来源:教育Wiki
解释如下:↓
来源: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