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型名。一、序曲是歌剧或有戏剧性的大型的声乐作品,在开幕前,由管弦乐团奏出的乐曲。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在启幕前都由管弦乐团演奏一段称为Sinfonia 或Introduzione的序曲,同时期也有些序曲用为戏剧行动前之前奏。最早期歌剧还没正式的序曲出现时,只由歌唱者先一段开场白。孟特威尔第(C. Monteverdi, 1567-1643)在《奥菲欧》(Orfeo, 1607)中,首先把一段触技曲置在开场白中演奏,并承传文艺复兴时代贵族的宫廷娱乐演出前奏出一段鼓号曲之传统。十七世纪后期始称为Sinfonie的意大利序曲,其形式可为一段简短的和弦导奏,亦有发展成多段式类似奏鸣曲或歌曲体(Canzona)的序曲。到后半期威尼斯歌剧的序曲分为两个乐段(或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二拍子,第二乐章为三拍子,并用小号演奏为主。1681年亚力山大.斯卡拉悌(A.Scarlatti, 1660-1725)发展出一种新形式快-慢-快三乐章序曲(最后的快乐章多数采用吉格舞曲或快梅吕哀舞曲)这种三乐章序曲,后成为意大利序曲的标准。1658年法国宫廷作曲家兼舞蹈大师卢利(J. B. Lully, 1632-1687)在他芭蕾作品《阿尔斯狄安纳》(Alcidiane)中,应用了一种只含两个乐章的序曲,法文称为Overture,其第一乐章为慢板2拍子,以符点音符节奏为其特色。第二乐章为快板,采用复格式三拍子或混合拍子。当第二乐章近尾段时,乐曲又渐回到第一段之素材,形成类似二段式的形态,这种二段式序曲成为法国序曲的标准。法国序曲是来自宫廷芭蕾的进场曲,另一方面也受到阿勒曼、库朗舞曲和威尼斯的二段序曲之影响。后来德国和英国的作曲家也采用法国序曲于其组曲作品中,如巴赫(G. S. Bach, 1685-1750)的四首管弦乐组曲都使用序曲为乐曲之标题。1730年左右,意大利序曲又发展成拿坡里序曲,这种序曲的形式是把第二乐章省略或缩减成一个短的节句,然后直接导入第三乐章,因此形成类似奏鸣曲的呈式部和再现部。莫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在他的歌剧《费加洛婚礼》(The Mariage of Figro, 1786)中采用一个乐章的序曲,把最后结尾舞曲抽出,代之以第一段的快板主题,这种一个乐章的序曲又称为反始序曲(Da Capo Overture)。反始序曲也被应用在十八世纪的神剧和清唱剧中。葛路克(C. W. von Gluck, 1714-1787)于1750年曾使用一乐章序曲,但后来他又回复使用传统的三个乐章序曲。他强调音乐与戏剧相融,注重用序曲来表现及预告歌剧的情节,其观念影响到后来的海顿(F. J. Haydn, 1732-1809),莫札特和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古典时期的序曲结构。常使用奏鸣曲式,以慢的导奏为开始,有类似交响曲第一乐章之倾向。浪漫时期的序曲越来越注重使用歌剧的主题为序曲之音乐素材。如韦伯(C. M. von Weber, 1786-1826)的《魔弹射手》(Der Freischütz, 1821)之序曲。这种主题式的观念也影响到后来小歌剧(Operetta),清歌剧和音乐剧中之杂曲式序曲。有些作曲家如贝利尼(V. Bellini, 1801-1835),多尼才悌(G. Donizetti, 1797-1848),和华格纳(R. Wagner, 1813-1883),却采用不同的独立形式序曲,如前奏曲及自由形式的导奏曲,于其歌剧作品中。二、音乐会序曲,这是十九和二十世纪的音乐曲目之一,这种乐曲使用歌剧的序曲形式,可能是受文学、历史或其他相关艺术之启发,但完全是以音乐形式的表现为主。例如孟德尔颂(F. Mendelssohn, 1809-1847)的《仲夏夜之梦序曲》(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826),白辽士(H. Berlioz, 1803-1869)的《洛马狂欢节》(Roman Carnival, 1843)和《海盗》(The Corsair, 1831)等。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