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目录 |
司马相如少年时喜爱读书与剑术,崇敬战国蔺相如,遂改名相如。汉景帝时,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梁孝王刘武来朝,司马相如才得以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后来他因病退职,前往梁地与这些作家相交数年,期间作《子虚赋》。 梁孝王卒,他回到故里,投靠临邛令。这段期间也就是一向为人津津乐道「琴挑文君」故事发生的时期。在司马相如到了当地后,县太守每日必访,而司马相如起初还和县太守向见,但几日之后不管县太守怎样提议向见,他却始终不许。这样的『奇闻』在小小的县城迅速的传开了,而在这个小县城内有两个靠炼铁暴富的大富豪,其中一个乃为全国的首富卓王孙。两位富豪都对这位县太守请来的奇人大感好奇,就在家里大摆宴席聘请司马相如。宴席上,在宾客相继到来后,两位富豪去聘请司马相如来宴,司马相如拒绝。两位富豪感到面子上过不去,在这个时候,县太守主动提出去邀请司马相如,而司马相如则很勉强的来了。司马相如到了宴席上,他的风采立即让在场的宾客感到震惊。由于司马相如本人有口吃,但琴弹得非常好,为了避免口吃这个弱势,县太守主动给司马相如递上一把琴要其弹奏一曲,这曲《凤求凰》更成令宾客大为赞叹,其中就包括极其爱好琴乐的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其实卓文君早就对司马相如有所耳闻,而这次宾宴更是使其对司马相如心动。另一方面,司马相如在宴席结束后,他马上花重金收买了卓文君的贴身丫鬟,让她转达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爱慕。卓文君通过丫环知道司马相如爱慕后马上奔赴到司马相如所住的驿站,司马相如见卓文君到来也立即带着她连夜回到百里之外的老家成都。卓王孙大怒,不分一钱,相如夫妇以卖酒为生。后卓王孙转变,司马相如才得以和卓文君返回成都,成为富人。 后《子虚赋》被汉武帝读到,非常惊叹,召相如问之。相如作《上林赋》。《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的顶峰作品,其铺陈的描写达到了极致,显示出高度的修辞技巧,但是这也正是缺点所在,使得文章呆板凝重。另外在该赋的用意上尽管有些人认为作者是为了劝谏汉武帝,这两篇赋的结尾也有讽喻之辞,但是赋中的描写渲染了奢侈的帝王生活,极大了满足了汉武帝的虚荣心。 几年后,唐蒙通夜郎,因滥用民力,引起蜀地民众惊恐,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前往蜀地。司马相如作《谕巴蜀檄》,文辞有力,稳定了蜀地局势。后曾屡次上书劝谏汉武帝。但死后却遗下《封禅书》造成汉武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封禅活动。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有赋29篇,今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真伪有争议)、《美人赋》、《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作者仍有争论。鲁迅称其「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近人谭兴国《巴蜀文学史稿》有详细评介。他认为相如的赋集中反映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辉煌。它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体现了民族统一富强的追求。对他晚年遗着〈封禅书〉也应作如是观。汉武帝晚年的封禅活动,主要是显示中央集权国家的力量,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不能一概否定。 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他与卓文君的私奔也广为流传。
司马迁,《史记,列传,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班固,《汉书,列传,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班固,《汉书,列传,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