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叶适
拼音
yè shì
怎么读
【叶适】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人名。(公元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宋永嘉人。淳熙进士,官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迁宝文阁学士。其学以功利尚实为主,与当时性理之学相抗衡,又对古人及古书作大胆之讥评。着有《水心文集》、《习学记言》。
来源:辞典修订版
【叶适】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叶适(1150~1223)号水心,字正则,南宋浙江永嘉人,学者称为水心先生。孝宗淳熙五年(1178)中进士,授平江节度推官,召为太学正,由秘书郎出知蕲州,入为尚书左选郎官,迁国子司业;力求补外,嗣降为奉祠,起为湖南转运判官,知泉州,召为兵部侍郎;丁忧,服除后权工部侍郎,以用兵除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兵罢夺职,改任奉祠官凡十三年而卒。享年七十四岁,諡文定。
水心之学源于薛季宣(字子龙,号艮斋)、陈傅良(字君举)者为多,虽亦问学郑门(郑君望,名伯熊),然在〔祭郑君望龙图文〕中说:「某之于公,长幼分殊,登门晚矣,承教则疎。」与陈傅良则于孝宗隆兴二年(1164)在瑞安相识,过从甚密,其时水心仅十四岁,嘉泰三年(1203)陈傅良卒,水心在〔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中即谓:「陪公游四十年,教余勤矣。」与薛季宣则系乾道五年(1169)相见。薛季宣乾道九年卒,享年四十,交游请益时间较短;陈傅良作薛艮斋行状时自称门人。水心较陈傅良晚出,叶、陈二人应有师生之谊。
全祖望在〔水心学案〕中说:「水心较止斋(陈傅良)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其实水心之学,仍崇尚功利,反对专尚义理之空言,主张要做到务实而不务虚。因此他在〔水心文集〕中指出:「欲明大义当求公心,欲图大事当立定论。自献者追愤,自安者忘仇,非公心也。勇者惟欲进,怯者惟欲止,非定论也。善为国者,务实而不务虚,择福而不择祸,条目先定,而始末不差,斯所谓公心矣。措己于安,而制敌之危,斯谓定论矣。」他把永嘉功利之说,与程、朱义理之说统一起来,而作进一步的发挥。
水心从二十四岁(1173)进入仕途,到开禧三年(1207)被弹劾夺职,其担任官职达三十四年;他对整兵备战方面,提出了一套改弱就强、实德与实政交修的方策,并发挥了初期的实效。他方策中的主旨在修边而不急于开边,整兵而不急于用兵,而更重要的方策则在节用减赋,以宽民力,朝廷则以其迂缓而不用。
除军国大计外,水心在论学校之弊及改革之道方面,亦提出了具体的卓见,他在〔水心文集〕中指出:「何谓京师之学,有考察之法,而以利诱天下,……本朝其始建学,久而不克就,至王安石乃卒就之,然未几而大狱起矣。崇观间以俊秀闻于学者,旋为大官,宣和靖康所用误朝大臣,大抵学校之名士也。及诸生伏阙搥鼓,以请起李纲,天下或以为有忠义之气,而朝廷以为倡乱动众者,无如太学之士。及秦桧为相,务使诸生为无廉耻以媚己,而以小利啗之,阴以拒塞言者。士人靡然成风,献颂拜表,希望恩泽,一有不及,谤议喧然,故至于今日,太学尤弊,遂为姑息之地。夫正谊明道,以此律己,以此化人,宜莫如天子之学,而今也何使之至此。盖其本为之法,使月书季考,核定分数之毫厘,以为终身之利害,而其外又以势利招徕之,是宜其至此而无怪也。何谓州县之学,无考察之法,则聚食而已。往者崇观宣和间,盖尝考察州县之学,如天子之学,使士之进皆由此,而罢科举。此其法度未必不善,然所以行是法者,皆天下之下人也,故不久而遂废。今州县有学,官室廪饩无所不备,置官立师,其过于汉唐甚远。惟其无所考察,而徒以聚食,而士之俊秀者不愿于学矣。州县有学,先王之余意,幸而复见,将以造士使之俊秀,而俊秀者乃反不愿于学,岂非法度之有所偏,而讲之不至乎!」因此水心所言学校改进之策,以为太学应更法定制,变其故习,无以利诱;择当世之大儒久于其职,而相与为师友讲习之道,使源流有所自出;其卓然成德者,则朝廷官使之。州县之学则宜使考察上于监司,闻于礼部,达于天子;其卓然成德者,或进于太学,或遂官之。
水心论学校时,又以法令细密、师资素质低落为病;认为「三代以后人才莫盛于宋,而致治则不及汉、唐者,盖以汉、唐法令宽简,人才类能奋其才智,果作敢为,而得遂其所成」。宋制则烦苛周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学校为育材首善之区,教化所从出」,而「烦苛愈于治狱,条目多于防盗」,于是官学衰而私学盛,「老师宿儒,尽向之书院」。
水心之着作,有〔习学记言〕五十卷,〔水心文集〕二十八卷,〔拾遗〕一卷,〔别集〕十六卷,〔制科进卷〕九卷,〔外稿〕六卷。其前期(1173~1207)着作,只是辑录经史百氏条目,而未加以评论;而后期(1207年从金陵回到故乡以后)着作,则「根抵六经,折衷诸子,剖析秦汉,迄于五季」,并对六经诸史子以及宋〔文鉴〕都加论述,对程、朱的理学,甚至子思、孟子、曾子以及理学家的道统论,并作批判,除发挥薛、陈二人的思想外,也提出其独创的见解。
水心在〔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中说:「自有〔易〕以来,说者不胜其多,而淫诬怪幻亦不胜其众,……虽非昔之淫诬怪幻者,然而依于神以夸其表,耀于文以逞其流,于〔易〕之道犹曰出入焉而已。余既条其大旨,稍厘析之,诚焕然如此,则孔氏之成书翳而复明,〔易〕之道其庶几乎!」
以上他对程、朱易学之批判,是要「尽废后儒之浮论,稽合于孔氏之本统」。他指出「易有太极」,近世学者以为宗旨秘义,其实非孔子一人所作,乃集〔易〕者会集而成。孔子为了「明卦爻之指 ,黜异说之妄」,只着了〔彖〕、〔象〕二篇,根本没有提出「太极」说。
他并认为对〔中庸〕与〔大学〕的解说,应「以孔子之经以求之」,后儒对〔中庸〕之解说,不仅失孔子之意,且使〔中庸〕「轻重失伦 ,虚实无统」。他又认为子思年十六着〔中庸〕一说,不能无疑。此外,他认为〔大学〕中「致知格物在心、意之先,而不是在心、意之中」。「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也;有一不知,是吾不与物皆至也。」这与程朱「格物即穷理」的观点完全不同。又他尚说:「古诗作者,无不以一物立义,物之所在,道则在焉,非知道者不能说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此圣贤经世之业,非习文辞者所能知也。」提出他实学的观点,强调物的客观性,认为必须经过「物格」的检验,才能证实物的存在,离开了物(亦即人伦日用)或不与「物」接触,就不会有认识。
在道统论方面,他不同意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更反对程、朱承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的统绪。他用很多分析与论证,否定了「曾子亲传孔子之道」的说法,他指出:「孔子尝告曾子,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既唯之而自以为忠恕。此与孔子之道不合。」又说:「按孔子自言德行颜渊而下十人,无曾子;曰:『参也鲁。』」若孔子晚岁独进曾子,或曾子于孔子后殁,德加尊,行加修,独任孔子之道,然无明据。又按曾子之学,以身为本,容色辞气之外,不暇问,放大道多所遗略,未可谓至。又按伯鱼答陈亢无异闻,孔子尝言「中庸之德民鲜能,而子思作〔中庸〕,若以〔中庸〕为孔子遗言,是颜、闵犹无是告,而独閟其家,非是;若子思所自作,则高者极高,深者极深,宜非上世所传也。然则言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必有谬误。」这样推翻了曾子亲传孔子之道的说法,则韩愈所提出而为理学家尊奉的道统说也就站不住脚了。
其次,他更批判了思孟的心性说,认为「自孟子始,然后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目,专以心性为宗主,以致虚义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与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的道理不合。又说:「告子谓性犹桮棬,犹是言其可以矫揉而善,尚不为恶性者。而孟子并非之,直言人性无不善,……以此接尧、舜、禹、汤之统。虽论者乖离,或以为有善有不善,或以为无善无不善,或直以为恶,而人性之至善,未尝不隐然见于搏噬紾夺之中。……余尝疑汤『若有恒性』,伊尹『习与性成』,孔子『性近习远』,乃言性之正,非止善字所能弘通。」不为无当。
关于学者对水心等事功派的评价,朱熹在其〔语类〕中批评:「永嘉、永康之说 ,大不成学问,不知何故如此。」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别说:「水心之学,大抵务为新奇,无所蹈袭。」又称:「其文刻削精工,而义理未纯明。」黄溍言:「叶正则推郑君望、周恭叔以达于程氏,若与吕氏同所自出,至其根抵六经,折衷诸子,凡所论述,无一合于吕氏,其传之久而不废者,直文而已,学固勿与焉。」直把水心看作文士。全祖望则曰:「水心天资高,放言砭古人多过情,……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见弃之。乾淳诸老既没,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水心齗齗其间,遂称鼎足。」肯定他在学术上之地位。黄棃洲亦谓:「水心之学,其意欲废后儒之浮论,所言不无过高,以言乎疵则有之,若云其概无所闻,则亦堕于浮论矣。」又说:「今观黄、全二氏所采录,纵有若干条言或稍激,然其直探古学来源,切合人心治道,祛弊去蔽,有足发学者之深思者,不能以其多违前人之说而谓之末纯也。」黄、全二氏之论,似较为持平。
--作者:程运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偕适
健适
优游自适
切适
偶适
令适
利适
叶公好龙
胡适
叶名琛
叶德辉
叶堂
热门词语
钢片琴的意思是什么
槭怎么读
犰狳怎么读
妷组词
泩的多音字组词
成竹在胸反义词是什么
受惊近义词是什么
封弥造句
争的笔顺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