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成语词典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解释如下:↓
目录 |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比喻不识字。
「目不识丁」原作「不识一丁」。 据《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载,唐代时,张弘靖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军政。当他前往幽州上任时,当地百姓夹道观看,看到他乘着轿子走在军队之中,大家都非常惊讶。因为当地的将军都是与士兵一同日晒雨淋,从不坐轿子的,因此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又因幽州为安禄山之乱的发起地,人民向来强悍尚武,张弘靖想改善当地的民风,便毁坏安禄山的坟墓,此举更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他的两个从官韦雍、张宗厚行为嚣张跋扈,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喝醉酒还要大队人马护送他们回家,烛火照得整条街通亮。看到不满意的事就乱骂大叫,还对士兵说:「现在天下太平,你们会拉弓射箭有什么用?还不如去认识一个『丁』字来得有用!」因为「丁」字是很容易认识的字,如果连「丁」字都不认识,那就接近文盲了。 所以这句话不但夸赞了自己,也取笑了长于武艺的兵士。使得士兵们相当地气愤,对他们深恶痛绝。后来「目不识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胸无点墨、不识之无
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阿嬷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看不懂。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