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1872~1970)是二十世纪声誉卓着、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四十余部着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以及政治等方面。他的首要事业和建树是在数学和逻辑领域。中年时期所写的有关道德、政治、教育、和平主义等方面的着作,颇富激励和启发作用。晚年极力反对核武制造和越南战争,鼓舞了不少年青人。他出生英国贵族家庭,十一岁时就对宗教产生怀疑。此后抱持怀疑主义和谨慎的风格,探究「我们能知道多少以及具有何种程度的确定性和可疑性」。一八九零年考入剑桥三一学院;本为绝对唯心主义者,一八九八年转变成为经验主义者、实证主义者和物理实在主义者。他认为科学的世界观点大都是正确的,在此基本原则下,确立其哲学事业的三项目标。第一目标是把人类认识上的虚荣、矫饰减少到最低限度,并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第二目标是建立逻辑和数学之间的联系;第三目标是分析的,假设从语言可以推论所描述的世界。一九一零年至一九一三年间,他和哲学家怀德海(A.N. Whitehead)共同完成了三册[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对于逻辑学家的影响颇大。自从该书出版后,罗素的哲学工作主要是分析方面的,成为哲学分析运动的鼓舞者之一。一九五零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一九五零年代以后从哲学转移到国际政治方面。一九五四年谴责氢弹试验;一九五八年发起禁止核武器的示威游行。一九六零年代后期罗素猛烈攻击美国的越南政策。一九六零年代的后三年,出版了三册[自传],是他的最通俗作品。 罗素一生着作等身,除[自传]外,闻名的着作有:[数学原理](1910~1913)、[哲学问题](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11)、[心灵之分析](The Analysis of Mind, 1921)、[论教育](On Education, 1926)、[幸福之征服](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1930)、[教育与社会秩序](Education and Social Order, 1932)、[西洋哲学史](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1945)、[人类有未来吗?](Has Man a Futuer, 1961)等。